2022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峰会暨中国化工报战略合作伙伴第17次年会观点
已有人阅读此文 - -编者按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满怀热情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刻,以“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战略”为主题的2022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峰会暨中国化工报战略合作伙伴第17次年会于1月8日在《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直播平台线上举行。多位行业内外的权威院士专家和行业管理者出席了本次峰会,今日推出特别报道,将此次峰会上院士专家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精彩观点进行分享,以期碰撞思想,启迪智慧,为新一年的行业工作提供参考。
《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学军:践行石油和化工行业强国梦
中国化工报战略合作伙伴年会聚焦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重大事件、热点焦点问题,是中外石油和化工行业管理者的年度盛会。本次会议受到中国化工报战略合作伙伴单位的重点关注,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次峰会碰撞思想,启迪智慧,为新一年的工作提供参考。
2022年已经到来,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总书记亲切关怀下,石油和化工行业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产业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努力践行石油和化工行业强国梦。
作为石油和化工行业权威媒体,报社一定尊崇总书记指示,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组织好建设好中国化工报战略合作伙伴平台,向社会讲好化工故事,不断提高媒体融合、行业智库、产业文化建设水平,为行业发展鼓与呼。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讲好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故事
产业活动是控制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工业部门占我国终端碳排放将近70%。探讨产业变革与机遇,是应对气候变化有益探索,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极强的现实价值。在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的推动下,从新能源、低碳新材料、绿色低碳、智能制造业、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到低碳消费、低碳科技服务、碳汇等领域,世界将迎来更深刻的绿色低碳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各地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48.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9%,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提前完成了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制造业大国,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将近30%,与发达国家相比,实现“双碳”目标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达峰时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将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地区)达峰时的水平。这意味着需要推动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我国已经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发展低碳零碳产业是1+N政策体系的重要方面。我们既要在结构优化、效率提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路径上做优做精,也要大胆探索选择前沿性、革命性的创新发展路径,协同推动减污、降碳,包括通过碳排放标准倒逼重塑工艺流程,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应用实现能源和碳排放全流程精准管理,建立产学研政商等不同层面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开拓国际碳中和业务,引入国际创新资源。
“十四五”时期,以能源利用变革为主线,大力发展低碳零碳和循环经济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借此机会,我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化碳中和产、学、研、用综合优势,创新更多碳中和前沿技术和工程路径,探索全链条全方位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二是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脚踏实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行动安排;三是加强碳中和领域国际国内交流合作,讲好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石化工业发展根基在市场主体
谈及2022年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走向,特别是2022年石化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认为:
第一、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经济工作的开展,既是一个宏观问题,更是一个微观问题。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所带来的风险挑战,面对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及国家经济运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石油化工产业等制造业的发展,一定要从宏观层面深入到微观层面,从根上“浇水施肥”。这个根就是微观主体,微观主体就是企业,就是市场主体。整个宏观政策的部署和各方面相关举措的安排,要围绕着企业而转、围绕着市场主体而转,这是面对新发展阶段的一个重大思路的调整。
第二、要深刻理清“六保”“六稳”之间的逻辑关系。从2020年开始,经济工作宏观政策的主线就是“六保”和“六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已经指出,2022年仍然要继续实施“六保”和“六稳”。“六保”当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要当“牛鼻子”来牵的是保市场主体。只有保住了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才能保住基本民生,也就保住了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就此可以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粮食能源安全、保基层运转。所以,不管是就石化工业而言,还是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要把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到保市场主体,保企业身上。就“六稳”而言,摆在第一位也是稳就业。它的前提也是市场主体或企业,只有稳住了市场主体,稳住了企业,才能稳住就业,稳住就业才能谈稳金融、稳外贸、稳投资、稳预期等。2022年经济工作的主线仍然是实施“六保”“六稳”,且从保、稳市场主体入手,这是“牛鼻子”,也是落脚点和出发点。
第三、面对新发展阶段要充分认识企业或市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用了一个词来喻指市场主体,就是“青山”。2020年是“留得青山,赢得未来”,2021年是“青山常在,生机盎然”,都强调出经济发展的根基在于市场主体,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市场主体。
具体到石化工业来说,石化工业发展的根基在市场主体,石化工业发展的动力在于市场主体,只有留得市场主体这个“青山”,才能赢得中国经济发展和石化工业发展的未来。只有市场主体这个“青山”常在,才能保证石化工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机盎然。
进入新发展阶段,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要把根基扎在市场主体身上。2022年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社会大局的稳定,要把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落到实处,也要把根基扎在市场主体身上。也就是说,市场主体在石化行业发展过程当中,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当中,越来越成为“牛鼻子”。牵住市场主体这个“牛鼻子”,就牵住了新发展阶段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实施低碳战略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2021年增速8%以上,将是继2020年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以后,成为经济恢复最好、增速最好的主要经济体。从目前运行总体态势看,2021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利润总额已经突破1万亿元,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但我们对新一年的预判既要乐观又要谨慎,要清醒地意识到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低于2021年,石油和化工行业2022年经济运行的增速将低于上年,尤其是利润,新一年的增速不会太高。
中国积极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社会和各行业关注度最高的词汇。
2021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的发布,为我国尤其是重点工业领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澄清了很多人对“双碳”工作的茫然和模糊认识。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资源型和能源型产业,石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必然伴有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样的属性也决定了石化产业的碳排放量居工业领域的前列。因此,石化产业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中央“双碳”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明确的重点任务和重点实施的“碳达峰十大行动”,尤其是重点组织实施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准确领会并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阶段性,准确把握好第一个阶段是“2030年前碳达峰”,统筹发展、科学严谨的研究制定达峰的时间表和峰值;在达峰的前提下再认真研究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碳中和的措施及其路线图和时间表。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科学界定了以化石资源为原料的石化产业新发展空间。业界人士很振奋,但我们也要保持客观冷静,把原料用能从能耗总量中移除以后,按照过去传统的“能耗双控”的考核办法确实腾出了能耗的空间。但是“碳排放双控”新的考核制度,对石化产业高端化、低碳化发展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新的发展空间留给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等高端产品和先进的企业,决不能让低端过剩产品和不达标企业浪费了这宝贵的发展空间。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布兴:发展绿色化学推动可持续发展
绿色化学是21世纪的主题之一。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是重大挑战。绿色化学的核心是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从源头消除污染,主要内容包括无毒无害及可再生原料、绿色溶剂、绿色催化、绿色合成路线、绿色化工过程、绿色产品等,并且经济合理。
绿色化学是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化学,发展绿色化学需要人们重新考虑许多重要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绿色化学是化学化工、材料等领域的必然发展方向,也是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目前,绿色化学已成为化学、化工、材料、能源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研究领域,在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矛盾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碳资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碳资源,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另一类是可再生碳资源,主要包括生物质和二氧化碳。有效及循环利用碳资源是实现能源和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何鸣元院士等中国学者提出了绿色碳科学的概念。绿色碳科学可定义为:研究和优化碳资源加工、能源利用、碳固定、碳循环整个过程中含碳化合物的转化规律和相关工业过程,使化石资源利用引起的碳失衡最小化。
目前全球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50亿吨,碳的自然循环严重失衡,碳中和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二氧化碳和生物质转化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在充分注重化石碳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的同时,必须重视可再生碳资源利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绿色化学的发展将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要努力发展绿色化学科学与技术、建立高水平绿色工业园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合理利用。目前,绿色化学仍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绿色化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面临着诸多挑战。相信通过努力,化学化工一定能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鹏:石化行业发展要稳中求进
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还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全社会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2022年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对于石化行业,要严格控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对符合政策要求的先进工艺改造提升项目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十四五”期间,行业应完善石化产业布局,有序推进沿海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开展智慧化工园区试点;利用清洁生产、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装置,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安全绿色发展,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
石化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会受到短期性、周期性和结构性等因素的叠加影响。行业要积极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并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方面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另一方面,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还要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辽宁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双碳”目标的提出给石油化工行业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在过去的一年里,许多地方对高能耗、高排放的能源和化工项目的审批更加严格,有一些省市对已经批准的化工项目进行了重新梳理,对能源消耗量大的项目进行了重新评估,还有一些省份甚至因为能耗“双控”和碳排放指标的要求,暂停了多个投资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的项目。这些都对石油化工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巨大的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纠正了在“双碳”实现过程中的急躁冒进行为,提出了“双控”不等于“双碳”,碳达峰碳中和并不是简单的能源消费达峰、更不是电力消费达峰,不能搞“碳冲锋”,不能搞减碳“一刀切”,还提出了立足国情,以煤为主,先增后减,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样一个最新精神。这对于石化行业来讲,尤其是煤化工和一些碳排放压力比较大的企业来讲,都是一个重大利好,也更加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对化工科技人员和化工企业家来讲,“双碳”目标的要求和实现既是挑战,也同样是使命和机遇。二氧化碳不仅是排放的温室气体,也是人类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等化工原料的重要碳资源,对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2009年开始,奥克就致力于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反应生产碳酸酯的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重大课题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这个工作旨在将奥克生产环氧乙烷时副产的二氧化碳100%实现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经过近10年的研发攻关,奥克已经成功建设了2万吨/年中试规模的示范生产装置,成套工艺技术成果也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认定为“世界首创、国际领先”。目前,奥克正在开发建设30万吨/年碳酸乙烯酯生产装置,并计划将工艺包不断复制放大,继续超越自我。
“十四五”期间,奥克将践行新使命:以奋斗者为本组建志同道合的团队,依靠科技创新创业,为客户、员工及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追求员工、企业、国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创共享物质成果、共和共荣精神财富,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环氧衍生绿色低碳精细化工新材料的制造商。
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阮伟祥:保持战略定力 全面做强做优
2021年,龙盛集团确立了“立足新阶段,构建新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的战略方针,着重在三个“进”上发力:一是往高处“进”,坚持上游竞争、竞争上游,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在高质量、高端化的发展赛道上抢占一席之地;二是往深处“进”,积极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新趋势,以更高效的资源流动和要素配置打通双循环“血脉”,让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同频共振、畅通发展;三是往实处“进”,进一步提高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的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扎扎实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通过深化改革来破除堵点和障碍。这一年,龙盛集团保持战略定力,全面做强做优,产业韧性得到提升,企业发展稳中加固,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
“双碳”目标的确立,无疑是对各行各业的一次大考。在这场绿色浪潮下,龙盛集团其实早就开始行动:通过推倒重建,重构生产体系和流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加强高端精细化学品开发;提高对下游产业的绿色服务能力。
“双碳”目标不仅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企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减碳工作涉及到全产业链、全产业生态,不是仅靠个别企业“单打独斗”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强化全产业链的低碳研发和减排能力建设,强化供应链管理,推动上下游共同实现整体节能减排的目标。
虽然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但行业发展的趋势是确定的,技术创新、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是几条明确的主线。企业需要从确定性里找可实现的切入点,把战略建立在明确不变的事物上。今年,龙盛集团也将以稳字当头,以稳应变,在稳得住的情况下前进,在稳得住的情况下优化,在稳得住的情况下升级。我们将着力加快四大转型,第一是向产业链中高端转型,第二是数字化转型,第三是低碳化转型,第四是服务化转型,通过技术创新、流程再造、节能降耗、优化供给,在大变局中培育企业竞争新优势。
我们相信,只要用足用好自身的独特优势,企业完全能够适应复杂发展形势、保持平稳前行态势,“十四五”发展前景可期。
兴发集团党委委员、常务副总经理王杰:打造世界一流精细化工企业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经济带发展时,首站就来到了兴发集团,对兴发集团为保护长江生态作出的努力和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2021年,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3周年之际,兴发集团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取得了好成绩,向总书记和社会各界交出了高分答卷。
3年多来,兴发集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全面推动“关停、转型、搬迁、治污、复绿”五大工程,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
兴发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和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迁建企业。按照绿色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思路,兴发集团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北省三峡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先后开发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等各类产品15个系列591种,形成了资源能源为基础、精细化工为主导、关联产业相配套的良好发展格局。
“十四五”期间,兴发集团的发展目标是“千亿兴发、世界一流、冲刺400强”,将重点培育和开发微电子新材料、有机硅新材料和新能源三大产业。一是专精特新,打造微电子新材料行业小巨人。依托湖北电子化学品专区,重点发展湿电子化学品、电子级特气、电子级电镀液、电子级研磨液、电子级前驱体等项目。二是培优做强,打造有机硅新材料行业龙头。兴发集团是湖北省有机硅产业“链长”企业,将重点发展有机硅单体及下游硅橡胶、硅油、硅烷偶联剂等项目,做强做优有机硅产业。三是抢占先机,加快进军新能源产业。依托宜昌磷化工产业基础,对接新能源汽车战略新兴产业,兴发集团联合华友钴业打造新能源电池前驱体产业集群,重点开发集中式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项目,助力宜昌打造清洁能源之都。
赛轮集团轮值总裁王建业:坚持创新驱动 促进成果转化
“十四五”是中国橡胶工业迈向世界工业强国的关键时期。在新时期,橡胶行业应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重任,凝心聚力,勇于担当,努力促进行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奋力实现橡胶强国的宏伟目标。
科技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和动力。在科技创新方面,赛轮始终坚持创新驱动,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研发投入;坚持结合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部署,围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行选题;重视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创新成果转化。
为满足橡胶轮胎全产业链乃至行业的技术创新需求,赛轮联合软控股份和青岛科技大学承建了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初步形成了以怡维怡研究院为核心的创新研发龙头、以软控股份为主体的产业链关键装备保障、以赛轮集团为载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落地平台。
在该创新体系的统筹和引领下,赛轮研制出新一代绿色节能低碳轮胎——液体黄金轮胎。液体黄金轮胎是赛轮历经多年潜心研究攻关,采用橡胶新材料打造出的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它不仅降低了轮胎的滚动阻力,还提升了抗湿滑和耐磨性能,更加安全、节能、舒适,并增加了轮胎使用寿命,破解了困扰世界轮胎行业多年的魔鬼三角难题,实现了中国人自己的原始创新。
在“双碳”目标下,赛轮也在谋求推动行业更节能、更绿色、更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方式。以液体黄金轮胎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成果的突破,是赛轮为助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交出的答卷。液体黄金轮胎全生命周期内突破性地实现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幅减少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橡胶轮胎行业作为石化行业的重要分支,其发展得到了石化行业的支撑,也反哺了石化行业的壮大。赛轮将继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企业数字化的能力,提升轮胎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我国轮胎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碳基原料清洁转化及利用中心主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建胜:充分发挥煤气化技术减碳能力
二氧化碳排放大部分来源于化石能源的利用。随着“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二氧化碳减排任务迫在眉睫。然而,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煤气化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方式,是我国未来最有潜力的碳减排方式之一。比如在煤气化过程中利用二氧化碳作为水煤浆雾化介质,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增加合成气中的有效气成分。再比如在现代煤化工过程中,通过煤气化装置协同处理含碳废弃物等方式,利用跨系统的碳循环,在源头上减少煤炭使用,也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煤气化技术在实现一定比例的“化学固碳”以及规模化、低成本的碳捕集和封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支撑国家现代化,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在碳中和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研发基础,特别是在清洁能源研究及技术开发领域具有领先的地位与优势。研究团队涉及到的核心技术与成果可以成为支撑碳中和的重要科技手段。我们的核心成果晋华炉、核心技术新一代循环流化床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减少了上游原料开采运输产生的碳排放,使原本废弃的能源得到高效、清洁利用,减少了下游产业对于能源的需求,从而实现碳减排。
清华大学联合潞安化工在煤气化领域经过20年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晋华炉煤气化技术,从晋华炉1.0耐火砖激冷流程,经过不断研发创新,到现在晋华炉3.0半废锅激冷流程,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煤气化工艺技术体系。尤其是晋华炉3.0,实现了气化炉燃烧室高温煤气显热直接回收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煤气化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晋华炉3.0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对能量进行回收利用,在进行煤气化的同时,副产大量的高压蒸汽,可以作为动力蒸汽,也可以作为工艺蒸汽,如果将新建合成氨、甲醇等化工装置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无需再配置锅炉,可以使燃料煤用量降为零。
潞安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任金锁:打造国之重器一起向未来
潞安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对标“双碳”“双控”任务目标,聚焦装备制造创新,专注技术研发突破,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加快实现煤炭消费由燃料向原料、材料转型升级,沿着煤炭绿色低碳高效利用方向奋力前进,在打造国之重器,服务行业发展中,潞安化机愿和大家一起向未来。
潞安化机55年来深耕细作化工装备制造领域,现已发展成为全国装备行业排头兵、国务院“科改示范行动”企业和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先后为中国石化、神华集团、中国化学、中煤集团、中核集团、美国AP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标杆企业提供10万台(次)以上的产品和服务。
潞安化机的核心产品晋华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荣获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第22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晋华炉还入选国家发改委第二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是工信部《氮肥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方案》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2001年以来,潞安化机联合清华大学,建成“产学研制用”联盟,先后研制出三代晋华炉,目前正在研发晋华炉4.0。晋华炉4.0是在晋华炉3.0水煤浆+水冷壁+辐射式蒸汽发生器+激冷技术的基础上,增加对流式蒸汽发生器,实现“全热回收”,进一步降低原料煤消耗,降低气化装置投资,实现煤气化低能耗、低成本、高收益。
下一步,潞安化机将以全方位推动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指引,以煤炭高效低碳清洁利用为方向,以创建国家大型煤气化技术创新中心为抓手,联合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太原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兖矿集团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校、上下游企业,勇担国家重托,完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学研制用”协同创新应用机制,攻克煤气化技术世界性难题,为煤炭低碳、高效、清洁、安全利用提供中国方案。
同时,潞安化机将落实国家“双碳”“双控”产业政策,依托晋华炉3.0、4.0技术,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全球化工装备排头兵,为实现“双碳”目标下国内外化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康宁反应器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兼总经理姜毅:安全绿色赋能 助力减少碳足迹
近几年来,微通道反应技术应用成为行业热点之一。微反应通过强化工艺的传质和传热,精准控制工艺流体,实现速度驱动的化学品生产方式,装置数量、厂房占地、人工和运行费用均大幅度减少,生产装置持液极低,本质安全性极大提升。
康宁深耕微化工行业20年,积累了大量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成果,成功验证了上百套工业化装置,能够更有效地注智赋能,帮助客户实现新技术的价值。
康宁AFR反应器成功实现了单台年通量百倍放大:无放大效应的业绩。再结合多台反应器数增放大,目前装置的处理能力能够实现20万吨年通量,提升了装置投资性价比。
“十四五”规划提出,碳排放增量的空间是5%~10%,而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高速增长期是在2001~2011年,近10年仍然保持增长势头。因此,控制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成为当前要务。
在过去几个月,减碳、零碳、负碳技术路径的讨论非常活跃。但是,“双碳”战略需要本质安全、可持续的技术路径。
微化工技术能显著降低单位产能装置碳足迹,还可以助力二氧化碳资源化路径。康宁设想通过催化剂革命,以及微反应和微分离的高效耦合,实现多个新材料负碳产业化。比如,通过微通道过程强化助力二氧化碳反应工艺开发,以二氧化碳、环氧、氢气、甲醇等为主原料,通过超级催化剂为动力耦合微分离技术,实现可持续负碳产业技术路径。
康宁的初心就是通过高通量—微通道连续流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化学品制造和相关化学、化工教育学科,使化工过程本质更安全、更绿色,显著减少碳足迹,助力打造低碳绿色智能的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行业。2021年,康宁成立了连续流技术培训中心,愿景是让学生爱上化学化工,使命是用创新科技和用心服务,为现代化工行业和绿色低碳经济培养优秀人才。
在新形势下,康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策略是整体布局—推动市场全面发展,具体举措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布局方面,继续开发和拓展AFR技术在精细化工、制药、新材料等领域产业化应用;纵向布局方面,着力加强区域客户支持以及与行业交流与合作。
托普索(中国)公司总裁杨大军:创新技术服务低碳未来
2020年在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同时,托普索针对这一全球趋势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到2024年成为全球碳减排技术的领导者。托普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创新均围绕着时代的严峻问题而进行。托普索新战略的提出,紧密围绕气候问题这一全球面临的新挑战,并再次与时代同步、与中国接轨。
新发展战略离不开创新驱动。托普索是为数不多能够为下一代可再生燃料和化学品价值链提供技术和催化剂的公司之一。我们不断加大和加速研发投入,基于SOEC电解水绿氢、绿色合成氨及甲醇技术,为绿氢的应用提供有力保障。在合作及营销模式上,我们也积极展开合作,与马士基公司合作进行绿色船燃研究、与Vestas携手建造世界首个全动态绿色合成氨工厂、与Aquamarine合作建设基于SOEC电解池的绿氨生产装置、与陶氏化学共同建设塑料回收示范装置。
托普索新战略还强调可持续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挖掘高效催化剂及技术对炼油、煤化工、焦化等传统行业节能减排的潜力。会议还提到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我们深感鼓舞并期待政策进一步落实,也将从单一销售公司实现向生产、研发、合资、投资、贸易/代加工等综合实体的转变。
托普索一直积极参与中国发展,在中国分享先进经验,寻找共同合作领域。托普索与延长集团的合资工厂已经开工建设,苏州的研发中心投入运营,河南的催化过滤代加工基地实现稳定运行,北京新的运营中心也将于春节前启动。我们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大与国内EPC公司合作力度,用先进的技术和服务与合作伙伴一起走向世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并要求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托普索总部位于丹麦,丹麦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及政策对我们有借鉴意义。我们还应当积极学习,并通过各种渠道参与,为发展献计献策,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积极在大目标下寻找适合参与的场景,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与同业积极沟通、交流,共同推进经济稳定、低碳、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