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做大先进产能——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思考(四)
已有人阅读此文 - -自“十三五”以来,受席卷全国、史无前例的安全环保整治影响,化工产业承受了持续重压。在低端产能大规模淘汰退出的同时,先进产能的扩大发展也受到一些制约。在双碳目标新的催化下,能耗和排放的“紧箍咒”声声急,被贴上“高碳”标签的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环境更加风声鹤唳。缺少新建项目的源头活水,行业面貌少了生机与活力。新建先进产能项目受到误伤波及,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已产生偏离。
针对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转移和产业结构性失衡的局面,自“十三五”以来,中央在经济工作中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取得了重要成果和宝贵经验。以体现时代精神和发展潮流的标准规范为抓手,强有力地淘汰掉落后产能,加快先进产能的培育壮大,实现产业腾笼换鸟和新旧动能转换,是供给侧改革取得成果的关键所在。更通俗地讲,当前我们产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还是中低端产能太多而先进产能太少,既与国内的需求升级不匹配,在国际上也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引导力。而破解之道,关键还是加快做大先进产能的新动能、新增量,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但不断升级的产业整治,改变了化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良好氛围。双碳目标的明确,更是骤然进一步收紧了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势头。一些地方对能源化工行业眉毛胡子一把抓,实行“一刀切”式监管,以能耗和排放红线的名义,对所有能源化工类新项目一律暂停核准,不管是老项目的改造升级,还是新筹建的先进产能项目,统统不得“轻举妄动”。
更有甚者,凡是涉煤的能源化工项目,即便是业内领军企业筹建的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端项目,也照样被搁置,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在减碳减排热一浪高过一浪的背景下,继煤基能源化工被妖魔化后,其他高碳化石资源的加工利用也完全有可能步其后尘。
“一刀切”确实有效,但也简单粗暴,有可能断送掉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时机甚至希望。没有源源不断的新的高端项目补充进来,高质量发展从何而来?能源化工行业技术进步很快,往往三五年后就变得物是人非,全世界都在抢拼发展,唯独咱们突然停了下来,不进则退。这种危险的局面必须打破,我国能源化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必须通过纠偏重新回到正确轨道上来。
借用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所说的:“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笔者主张:总之,我们要发力做大先进产能。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们要或分类管理,或调配资源,或刚性淘汰。
针对屡屡“一刀切”的问题,地方政府也许同样会诉苦——我们也有难处,国家把任务层层分解下放,地方能耗和排放的天花板在那里,着实没有可配置的容量和资源。要破解这个矛盾,当然需要各地创造性地探索开拓,但更迫切需要国家层面科学前瞻的顶层制度安排。
为了给新上高端项目腾出空间,地方政府需要更有力、更巧妙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而且最好是以市场为主导的退出机制,对落后产能形成倒逼升级、鼓励退出的氛围,开辟退出绿色通道,引导产业以新换旧、腾笼换鸟。
从国家层面讲,宏观调控要更讲究协调性。除了笔者前文论及的煤电和煤化工需要区别对待的问题,区域的精准对待也很重要。国内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区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将能耗排放留在了当地,将能源和化工产品支援了他方。如果在生态环保政策上不加区别地对待能源化工产地和消费地,很显然不合理,产地理应配置更多的能耗排放容量。
此外,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也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4月22日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指出,中国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将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部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等八大重点行业将被纳入到碳排放权交易的范围。
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启动在即。碳排放权交易为那些真正需要指标的先进产能项目的上马带来了一线希望,但笔者更期盼,国家在制度设计之初就更体系、更前瞻一些,将交易指标作为一个工具,辅之以一定的财政补贴,让低端产能更有意愿、更加积极地退出,以让出指标,让高端新建项目能以全球平准价格甚至洼地价格购置到指标,真正实现各得其所、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