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涨价效应持续释放,美联储转向将怎样影响新兴市场?
已有人阅读此文 - -刚过去的5月全球物价压力随着疫情形势好转逐步升温,不少新兴市场经济体“如临大敌”。
作为长期受到低通胀困扰的经济体,美国上月CPI 同比增长5%,创2008年以来新高,欧元区和英国CPI也达到了央行设定的通胀目标2%。这一效应也传达至新兴市场:巴西和俄罗斯上月通胀率分别达到8%和6%。
能源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主要助推力,国际油价反弹至70美元上方。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由于植物油和谷物等对发展中国家饮食至关重要的产品需求激增,5月全球食品价格以10多年来最快的月度速度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令包括通用磨坊、荷美尔、可口可乐在内的多家生产商宣布了提价的决定。随着去年基数效应在6月趋稳,由供需失衡和宽松货币政策等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能否持续成为了外界焦点,美联储潜在的政策调整前景让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在稳增长和控通胀的天平间选择的压力。
商品涨价加剧通胀担忧
近一年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快速上涨正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一层阴影,加剧了人们对通胀可能变得更加持久的担忧。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从未出现过如此强劲的商品周期,这也让不少人想起了20世纪70年代的大通胀时代。
原油对物价的影响相对明显,在2008年的上轮通胀高点时国际油价超过了150美元/桶。以美国为例,5月能源价格同比增长28.5%,其中汽油价格指数大涨56%。全球强劲的需求预期正成为支撑油价进一步走高的动力。
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短期能源展望预测,美国今年的燃料消费量将增长149万桶/日,高于此前预测的139万桶/日,今年夏季汽油日平均消费量可能为910万桶, 比去年同期增加130万桶。欧洲地区的能源需求也在开始回升,导航与定位科技公司TomTom数据显示,欧洲15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程度达到了疫情以来的最高水平。
推动大宗商品上涨的因素很多,包括消费需求的爆发性反弹和供应链的瓶颈,最不容忽视的则是宽松的货币政策。20世纪70年代由石油危机导致的通胀浪潮中,许多国家因为优先考虑就业和经济增长而忽视了控制物价。如今的情况有相似之处,对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通胀加剧现象的判断将决定货币政策的走向。
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开始采取行动,今年3月以来,包括 巴西、俄罗斯和土耳其等国已经收紧了货币政策。加拿大皇家银行经济学家克莱尔·梵(Clare Fan)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 新兴市场经济体往往有大量以美元等主要储备货币计价的债务,这就是为什么它们更关注相对通胀预期引发的汇率和资本流动波动,而且比一些发达市场央行反应更快。
本月初俄罗斯央行年内第三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上调了0.5个百分点至5.5%,并表示未来几个月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加息。目前俄罗斯通胀率远高于央行4%的目标,俄罗斯央行行长纳比乌利纳(Elvira Nabiullina)最近表示,国内的通胀压力不是暂时的。
巴西央行上周宣布加息75个基点, 决议声明称,在适当的情况下政策利率将逐步提升至中性水平。目前巴西12个月期通胀率为8.1%,远高于央行设定的目标3.5%和目标区间上限5.25%。调查显示,该国2022年的通胀预期目前也已高于3.50%。巴西央行行长内托(Roberto Campos Neto)表示,未来将“100%致力于”实现通胀目标。
当地时间22日,匈牙利将召开议息会议,目前机构普遍预期该国央行此次会将基准利率上调30个基点,至0.90%,目前匈牙利是欧盟通胀最快的国家,也可能因此成为自疫情以来的首个加息的欧盟成员国。捷克央行将于23日宣布利率决定,该行也可能将回购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0.50%,以抑制通胀上升。
美联储转向怎样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
研究表明,过去几十年来,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对通胀的影响有所下降,因为品牌等因素已逐渐成为最终成本的重要组成。圣路易斯联储商业经济学家克莱森(Kevin Kliesen)认为,由工业材料指数与耐用品价格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相当小。随着企业效率的提高,大宗商品在最终生产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小。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90年至2015年间,美国单位石油消费的经济产出大约增加了两倍。
欧洲央行前经济学家、现就职于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的舒马赫(Dirk Schumacher)表示,过去石油的重要性足以左右通胀,如今几乎没有大宗商品可以做到这一点了。不过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如果美国的刺激政策做得过火,那么大宗商品可能是点燃自我强化价格螺旋的导火线。
资产管理机构BK Asset Management宏观策略师施罗斯伯格(Boris Schlossberg)相对乐观,认为大宗商品对物价的影响将逐步减弱。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现在的通胀上升与上世纪70年代有所不同,即使是众所周知的芯片短缺也不取决于任何资源约束,而是取决于制造能力。这就是为什么美联储不少官员坚信通胀将是暂时的,因为供应瓶颈开始缓解,更多产能上线。这似乎是一个合理的假设,但也有一些重要的因素要考虑,比如近期企业薪资上涨的影响。
目前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依然没有得到改变。为了鼓励人们主动寻找工作,全美25个州决定提前叫停联邦政府对失业者每周300美元补充失业救济金的发放。企业则通过提高待遇吸引求职者。美国劳工部数据称,近两个月美国个人薪资收入同比增长7.4%,是历史均值的三倍。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上周表示,与重新开放有关的因素正在推升比预期更高、更持久的通胀可能性。虽然预计驱动因素可能是暂时的,趋于缓和的时间点还存在不确定性。最新季度经济展望点阵图显示,美联储预期2023年将加息两次,政策收紧节点较预期大幅提前,造成了全球资本市场波动。
施罗斯伯格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道,政策决议最明显的影响是美元和美债收益率明显上涨。“美元升值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好坏参半。 对于出口发达的经济体,如德国和日本应该会从中受益。然而,新兴市场的前景远没有那么乐观。”他认为,不少国家原材料进口的成本可能被推高;另一方面,近期土耳其里拉为代表的汇率异动值得关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发行以美元计价的债券,在美元不断升值的环境下,这些债券更难偿还,令财政脆弱的国家已经陷入困境,各国央行必须采取行动维护汇率稳定。
国际金融协会(IIF)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兴市场的债务水平增加了6000亿美元,达到86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市场利率上升将吞噬政府用于医疗、教育和其他基本服务的财政收入。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波森(Adam Posen)甚至发出警告称,美联储收紧政策的最大的负面影响,对于新兴市场而言,如果这只是一个“繁荣-萧条”周期起点,被迫以更快的速度收紧货币后经济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