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迎来氯化法钛白粉的疾速开展期
已有人阅读此文 - -我国成为全球钛白粉第一生产大国已近9年,但相比硫酸法钛白粉,具有多方面优势的氯化法钛白粉却发展缓慢,2017年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5.8%。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钛白分中心主任毕胜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未来3~5年,中国将迎来氯化法钛白粉的快速发展期;氯化法钛白粉的突破,要从核心技术方面入手,而不是单纯追求规模;硫酸法和氯化法保持竞争态势是中国钛白粉工业的基本特色。
发展严重滞后
众所周知,氯化法工艺具有相对于硫酸法工艺的多方面优势,是发达国家钛白粉工业的主流工艺。2017年,除中国以外的全球范围内,氯化法产能已占到60.1%,五大公司的氯化法产能占比更高达65.3%。
但在国内,氯化法却是另一番景象:我国2009年钛白粉总产能达到180万吨/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国产氯化法钛白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却少到可以忽略不计。2011年氯化法产品的产量占比为1.35%,2012年为1.27%、2013年为1.11%、2014年为1.78%、2015年3.5%、2016年4.1%、2017年为5.8%。
与硫酸法相比,中国氯化法钛白粉虽然起步并不算太晚,但发展却异常艰难。锦州钛业的初期1.5万吨/年产能的熔盐法装置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与当时引进的3套1.5万吨/年硫酸法项目同期建成,但十几年来,氯化法实际发展非常惨淡,和硫酸法相比天差地别。
核心技术不完整
事实上,我国的产业政策从2005年起就开始鼓励发展氯化法钛白,但一直未见太大成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国外先进技术被垄断。科慕、科斯特、特诺的氯化法技术最先进,但关键的核心技术却从不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方转让。尤其是2013~2014年,国内公司和原杜邦公司的技术产权纠纷发生以后,更消除了技术转让的可能性。现今国内氯化法企业的生产装置都是通过国外技术咨询和自我消化开发方式建成的,不具有成套的、完整的技术先进性,使装置运行难以稳定持续。
二是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曾分别在厦门电化厂和天津化工厂开展氯化法钛白粉1000吨/年CO加热法、3000吨/年等离子加热法中间试验,后来分别经过鉴定和验收以后,再无进展,这两处装置也早已拆除。此后,包括中科院过程所、华东理工大学等在内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也曾开展过氯化法工程研究,但都因没有实体承接,实验室研究成果无法放大规模验证,致使氯化法自主技术至今无工业化成果。
近几年,国内涉及氯化法的行业活动和会议主题内容基本都是国内外的行业状况综述、原料和发展方向等比较抽象的话题,无一涉及到生产工艺和装备方面的实质性交流。国内企业无经验介绍,国外大公司也无代表参加,使这类活动流于形式。
三是业主方行业跨距太大。国内现已建成投产的5家氯化法企业中,有2家原是冶金企业,虽然与氯化法原料钛渣相关联,但距离氯化法钛白粉这一精细化工行业跨距太大。在现今氯化法企业自我保护意识强、缺乏真正技术交流的背景下,依靠企业逐步摸索和积累获得技术进步的效果可想而知。
快速发展期将至
毕胜表示,现有的5家氯化法企业中,客观地说,虽然运行初期皆不尽人意,但总体而言都在技术进步中。现有装置通过在运行中不断积累经验,肯定会有收获。“经过多年摸索后氯化法窗户纸已被捅破,相信未来3~5年,中国将迎来氯化法的快速发展期,氯化法钛白粉的整体产能份额将会明显提升。”毕胜说。
虽然氯化法方面的进展屡有报道,但毕胜认为,氯化法钛白粉成功的最终标志应该是实现达标达产、产品占领市场、能与国际先进产品相竞争、企业取得效益并盈利,但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证明已做到这一点。
尽管前路艰难,但毕胜认为,随着更多企业加入氯化法钛白行列,相信中国很快将迎来氯化法的快速发展期,氯化法钛白粉的整体产能份额将会明显提升。
除目前已有的5家企业以外,更多的企业已经或者即将加盟氯化法行列,比如龙蟒佰利联二期20万吨/年、湖北仙桃中星电子材料中昌钛业科技20万吨/年(计划于2018年12月竣工)、四川宜宾天原10万吨/年(分二期推进)、山东鲁北化工6万吨/年项目,以上项目涉及产能为56万吨/年。
此外,还有更多企业已经长时间在为谋划氯化法开展调研工作,一些已有氯化法装置的企业也有扩建计划。
“中国氯化法的快速发展并非是要替代硫酸法。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要做好环保和废副综合利用,发挥自身长处,硫酸法完全可以和氯化法保持竞争态势,这也是中国钛白粉工业的基本特色。”毕胜说。
来源:中化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