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塑料”将替代普通塑料制品吗
已有人阅读此文 - -近日,一则关于“海南省将全面禁塑”的报道,成了舆论热点。
海南省全面禁塑的相关方案指出,自今年起将分种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到2020年底前,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2025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列入《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试行)》的塑料制品。
在全面限制塑料制品之后,很多人不免关心: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全面被禁后,该用什么替代?有人提出,用“可降解塑料”代替。这是否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呢?
可降解塑料降解需满足温度和湿度条件
根据材料的不同和特性的各异,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常见的塑料分为以下四大类型(见图①)。通常而言,右边的象限即是我们提到的可降解塑料,根据材料不同,分别划分为生物基生物可降解塑料〔如聚乳酸(PLA),聚�u基烷酸酯(PHA)等〕和石油基生物可降解塑料〔如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己内酯(PCL)等〕。我们所说的“可降解塑料”,目前主要是位于图①右上角的“生物基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统称。
在这一大类“可降解塑料”中,最常见的算是聚乳酸(PLA)。PLA由淀粉发酵产生的乳酸聚合而成,因为原材料来源于植物,加上“可迅速降解”的宣传,因此容易被误认为是一种优良的环保材料。另外,相较于其他可降解材料,PLA的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也较低,在一些行业和地方也被推为一次性塑料的替代材料。
但是,PLA的生物可降解性不是无条件的,更不是完全没有环境危害的。PLA生物降解需要满足最基本的两个条件:50%-60%的湿度和50-70摄氏度的温度。在此条件下,微生物才有可能经历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逐步将PLA分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即在不满足温湿度条件的环境下,PLA不能被降解。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15年发表的一份名为《可生物降解塑料和海洋垃圾:对海洋环境的误解、关注和影响》的报告里,就提到了可降解塑料对环境的危害问题,其中包括PLA。报告对塑料生物可降解性的前提条件进行了比较清晰的介绍,即需要工业堆肥设施和特定温度。
简单来说,可降解塑料袋要完全降解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需要在50摄氏度高温下。然而,自然环境难以达到降解必要的温度,如果PLA塑料袋被随意丢弃,在自然界中并不能真正被降解掉。
可降解塑料并不比传统塑料更环保
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在淡水或是海水中,PLA的降解速度与普通塑料降解速度几乎没有区别。即使在较热的地中海地区,PLA在自然土壤中依然不能很好地降解。
在一份名为《所谓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在海水和淡水中的命运》的报告中,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可生物降解的不同塑料(材质分别为PCL,PLA,Ecoflex和PET等)热压成平均厚度为320±20μm的薄膜,把它们分别放在25°C的人造海水和淡水中持续一年。实验中的水每两周更新一次。图②即是实验结果图。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海水还是淡水当中,PLA塑料薄膜即便在实验的300天,质量几乎没有损耗。
那么,塑料行业内部是怎么看待可降解塑料的呢?欧洲塑料协会曾经在官网公开回复过网友提问的相关问题,就此表达了态度。他们称,评价任何物体对环境的影响,应该使用全方位的可循环评价机制和成本评价机制。据此,我们不能认为,生物可降解塑料比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更环保。
总而言之,如果达不到降解条件,“可降解塑料”和普通塑料基本无差别,也会变成塑料垃圾,成为微塑料,污染海洋和水体。
“可降解塑料”会带来什么问题
抛开材料本身的问题,目前中国还没有普遍的工业化堆肥产业,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也没有良好运转。推动“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将可能带来新的“白色污染”。而“可降解塑料”的宣传,会容易让公众认为这是一种“可以不用处理就能自己消失”的材料而造成误导。
回到最根本的问题,目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塑料污染,是过度消费和不负责任消费行为的代价。即使“可降解塑料”可以通过回收进入工业化堆肥来解决降解的问题,对“可降解塑料”的消耗也终究是对环境资源的消费。站在这一角度来看待,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过度消费这一源头问题。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未来,可降解塑料或许是一个发展趋势。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邓小刚表示,“现在关于全生物降解产品还没有全国标准,其他省份也没有相关标准,所以海南要创新,要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生物降解的地方标准。”这仍有其意义。
接下来,希望海南的这一举措能倒逼可降解塑料技术方面的发展和完善,为未来可降解塑料的推广破除技术、标准、生产、处理流程等方面的掣肘,让其能在治理“白色污染”上成为真正实用而又完美的解决之道。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