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瓶颈亟待突破——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马鸣谈炼化企业
已有人阅读此文 -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无疑对炼化行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实现从“大路货”到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这是大炼化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民营大炼化的转型升级面临哪些瓶颈?科研院所对于炼化行业高质量发展又有哪些技术支撑?对此,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马鸣近日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炼化企业的转型,是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是时代的要求。大炼化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优势,是炼化一体化的优势。马鸣表示,现在建设的大炼化基本上都是“深度炼化一体化”,整个流程从炼油到化工,再向细分材料领域方向发展,实现了向产业链终端延长,以及工厂流程和总体布局的整体化和最优化。这种优势使得大炼化企业在未来进行转型时,在工艺还是能源方面,都可以实现互相匹配。
“但炼化行业转型升级仍然存在四方面的问题。”马鸣表示,一是产能过剩问题,包括结构性过剩和绝对产能过剩两个方面。从炼油来看,目前柴油产能过剩,但汽油产能仍存在短缺情况,高端航空煤油更是明显短缺;从化工来看,大宗原材料明显过剩,但高端材料仍存在“卡脖子”问题,部分材料完全依赖进口。
二是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能力欠缺。炼化行业大多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线,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反映出炼化行业基础研究不够的“短板”。虽然能通过“跟着学”把东西造出来,但深入到理论研究上的能力明显不足。未来行业应当重点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切实提升炼化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三是能源利用效率低。能耗高必然带来污染严重的问题,反映了行业仍处在粗放型发展阶段,并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四是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增强能够提升企业生产效率、资源集约化水平,并加强企业安全环保方面的可控性。因此业界正在大力提倡工厂智能化建设和改造。
马鸣分析:“炼化行业转型离不开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这些关键词。炼化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聚焦在‘少油多化’、原料多元化和产品高端化这三方面。”
在资源利用上,进一步“少油多化”是必然趋势。随着能源革命和电气革命的推进,未来对传统油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少,能源型产品越来越少,而化工材料产品越来越多。
原料多元化的趋势也进一步凸显。现在的化工产品原料主要是石脑油,但是目前技术趋势是直接从原油裂解生产化学品。2021年11月,北化院重点攻关的“轻质原油裂解制乙烯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项目试验成功。这项技术可以直接将原油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化学品,大幅增加乙烯、丙烯和轻芳烃等高价值化学品产量,同时显著降低综合能耗和碳排放。此外,生物质材料、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以及现在比较前沿的技术如甲烷直接制烯烃,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等,都是未来原料多元化趋势下的重点发展领域。
产品高端化是另一趋势,包括特种橡胶、合成材料、工程塑料、高端膜材料、可降解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及电子化学品等,这些也都是目前的“卡脖子”产品。
“对企业来说,大炼化企业按照自身不同的发展情况,选择的转型方向也不尽相同。像盛虹、恒力等企业,其转型方向是芳烃产业链,未来可能开发一些高性能纤维方面的产品;还有一些企业是向烯烃产业链方向转型。总体来说,要围绕主营业务向下游拓展,思考如何围绕产业链末端开发高端产品。”马鸣建议。
他还建议,企业与科研院所应进一步加强创新方面的合作。科研院所不能闭门造车,得了解企业的需求。比如中石化一直在推行的“十条龙”攻关机制,运行得很好。具体来说,就是在研发成果要产业化时,把应用企业、设计单位、研发单位,甚至下游销售整合成一个大团队。这样把下游企业和研究院衔接起来,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现在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也在做顶层设计。随着这些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相信未来企业和科研院所会结合得更加紧密,会形成更长期、更稳定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