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企数字化转型路:有风景,有盲点
已有人阅读此文 - -石油和化工行业企业正在积极寻求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之路。然而,企业的目标和需求往往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设计者的理念和认知也常常大相径庭,殊非一致。数字化转型路上有什么新风景?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少走弯路?目前还有哪些盲点和不足?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剑维软件大中华区油气和智能制造业务部总经理刘晓光。
数字赋能解决用工难
数字化为石油和化工在生产提效、安全环保、节能降耗等诸多方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刘晓光看来,解决用工难也是他关注的焦点。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劳动力退潮,制造业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劳动力短缺的冲击。刘晓光告诉记者,许多化工企业正面临用工短缺的问题。一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员工逐渐退休;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化工厂工作。
“人力短缺可以用自动化、智能化的手段来弥补。”他认为,“目前中国化工企业与国际优秀企业在数字化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例如,运行一家相似规模和产品的企业,国内需要600人以上,而国际上只需要大概80人。我们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已经有实现从200到60‘减法’的成功案例。未来,化工行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间。”
刘晓光指出,智能化手段还能帮助企业积累沉淀知识和技术,快速将新员工变成有知识、有经验的操作工。基于这种趋势,剑维软件构建了操作员培训模拟器,利用数据库内的大量生产运行数据,借助仿真系统对新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有机会去处理异常生产状况和事故等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形。
“仿真系统的应用将带来操作理念的变化,甚至是管理上的变革。”刘晓光说。
数字化转型应因企制宜
刘晓光告诉记者,剑维软件与许多化工企业有过合作,也与设计单位、工程建设单位、运营单位等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单位进行过接触,发现许多企业缺乏对数字化的清晰认识和顶层设计。
“现在很多企业认为买一个软件就实现了数字化。今天遇到了设备故障的问题,考虑去维护,明天发现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搞一个优化软件,遇到能耗过高的问题,再采取能效管理软件等等,还处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阶段。”他强调,企业在进行数字化建设之前需要经过专业的论证和咨询,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整体规划方案。切忌一蹴而就,更不能“随大流”搞运动式的数字化转型。
“每个企业都有数字化需求,但每个企业都需要不同的答案,即所谓‘一千个哈姆雷特’。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践,针对自身的需求去进行数字化设计。”刘晓光说。
数据价值尚有待深挖
刘晓光认为,化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构建数字化平台、引入智能设备,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如何利用这些高新技术以及随之而来的海量数据。
他表示,许多化企在建设智能工厂的过程中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数字化手段,但在企业组织架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方面却往往遇到挑战,企业对数字化推进过程中带来的大量工程数据、运营数据常常“无所适从”,缺乏针对性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对工程数据价值的认知。
“即使一些企业已经进行了工程的数字化交付,但深度挖掘利用工程、设计单位交付的数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总体来说,我们的工程数字化交付其实还没有普及。”刘晓光说,新时代的智能工厂从设计阶段就应当瞄准智能化去打造。剑维软件在这个阶段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并优化孪生,包括工程的孪生、员工的孪生与设备的孪生,为企业打造资产信息管理中心,采集基础数据并集成管理,形成静态的“孪生”数据底座。而在运营阶段,企业要通过运行信息管理中心对生产流程数据进行分析,提供工艺优化、生产调整等方面的指导建议,让静态的孪生数据底座“动起来”,形成资产和运营双底座,支撑整体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