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替代搜索 塑料超级搜索
网站地图
搜资讯搜物性
搜料网资讯:

编者按 1月9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主办的2021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大新闻暨影响力人物发布盛典在线上直播。本次盛典发布了2021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大新闻,十大新闻发布人深入阐释了入围2021年度行业十大新闻事件的背景和重大意义,并邀请新闻事件背后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进行了点评。今日特对2021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大新闻进行详细解读,以飨读者。


  新闻1

石油和化工行业隆重纪念建党百年——党的领导成为行业发展壮大根本保证

  2021年,石油和化工行业以多种方式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从一穷二白、积贫积弱起步,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现已跻身世界石油和化工大国前列。2020年我国石油和化工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11万亿元之巨,产业规模位列世界第二。其中,化学工业2010年已跃居世界第一,化学工业销售额也于2018年成为世界第一。在以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指引下,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淬炼出了实业报国精神、石油精神、吉化精神、敢为人先精神、自立自强精神、抗疫精神,这些催人奋进的产业精神,成为新时代全行业接续传承、大力弘扬的传家宝。

  【新闻评述】

  新闻发布人刘全昌:1921年,旧中国仅在延长油矿有零星的石油开采和土法炼油能力,纯碱、染料、氯酸钾等民用化学品工业也才刚刚起步。历经百年5代人的接力奋斗,我们已将中国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

  百年的起点几乎是一张白纸,而现在我们绝大多数基础化学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均稳居世界首位,打造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石油和化工产业体系。我们用不到10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200多年的现代工业化发展历程,这是一个前所未有、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

  在百年重要节点,我们全行业隆重纪念建党百年,弘扬百年产业精神,就是要从行业的视角去好好体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谛;就是要从厚重沧桑的历史中去提炼经验与教训,汲取丰富的营养;就是要为开创一个新的百年,加快建设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传承火种、凝聚共识、积蓄能量。依托雄厚和扎实的产业基础,当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挺进,力争在新的百年尽快建设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强国,实现新的伟大跨越。乘势而上、砥砺奋进,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强、石化盛、你我兴,这是百年风华带给我们行业最重要的启示。

  【专家点评】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最根本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一切胜利的源泉,也是我们取得一切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行业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几乎是在空白上起步,短短的70多年的时间,就跨入了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的行列。百年历史对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无论任何时刻,我们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


  新闻2

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多个条目对石油化工行业作出明确规定

  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经济带是石油和化工产业的重要集聚区,《长江保护法》中的多个条目对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作出了明确规定: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长江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动石油、化工等产业升级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药、氮肥、焦化等企业实施清洁化改造;加强化工厂、尾矿库等发生的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

downLoad-20220110101923.jpg

  【新闻评述】

  新闻发布人孟晶: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牵挂的河流。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定下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基调。至此,保护母亲河的重任被史无前例地摆在了国家战略层面。也正是从那时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长江大保护行动在化工行业拉开大幕。

  在《长江保护法》全面施行之时,报社于3月1日启动了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发展主题调研。通过对长江沿线7省市、总计114家单位的调研走访和问卷调查,我们感到,“共抓大保护”的理念不仅印在了石油和化工人心里,更凝结成了一点一滴的行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交出了“生态优先”成绩单。2021年,长江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体,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来之不易的成绩,与化工行业付出的巨大努力是分不开的。

  贯彻新发展理念,我们交出了“转型升级”成绩单。化工行业的全国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近半数位于长江经济带,便是沿江化工产业发展质量正在迅速提升的最好例证。

  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交出了“协同发展”成绩单。川渝携手打造千亿产能“气大庆”;浙江、重庆比翼双飞,让己二腈等产品受控少数跨国公司的状况成为历史;江苏企业到江西进行跨省“补链”。

  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黄金经济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新定位。4月25日,长江流域11省市化工行业的代表,在湖北宜昌郑重发出《“长江大保护我们在行动”化工产业绿色发展共同宣言》,作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探索流域性绿色发展新模式”等6点庄严承诺。在生态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中,让长江经济带成为全新的化工产业“黄金”带。

  【专家点评】

  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翟勇:石油和化工行业在保障国民经济、服务人民生活、维护国家安全等诸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能源安全形势严峻、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加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艰巨任务面前,石油和化工行业没有退缩,全体干部、职工深入领会并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认真学习和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及其对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要求,勇立船头、乘风破浪、敢于担当。在一个时期以来,他们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为石油和化工行业更新换代、提质增效、增强国家实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坚信石油和化工行业一定会再创辉煌!再立新功!

  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国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提出“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以后,湖北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我们也加大力度在环境整治、产品升级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特别是在长江率先封堵4个排口,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10.05亿元,对所有环保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2016年,我们还率先搞搬迁,拆除了岸线一公里以内对环境有影响的装置,一共是32套,价值接近14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园区现场提出要求以后,我们主要聚焦几个方面,第一是在引进、开发新产品上提高,比如生产电子级化学品,做有机硅后加工,生产食品添加剂等,把产品的品种标准提得更高。第二是在建设方面提高标准,解决了过去粗放的建设标准。第三是在治污能力上有了更明显的提升。这些年,特别近几年,我们进一步加强力度新建了一个技术研发中心,这对集聚人才起到洼地和筑巢引凤的作用。


  新闻3 

中国中化揭牌成立——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诞生

  2021年5月8日,由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联合重组而成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揭牌成立,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由此诞生。重组后的中国中化将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等八大领域全面对标世界一流。中国中化是目前唯一一家以化工为主业的央企,总资产和销售收入双双超过1万亿元,旗下有1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业务覆盖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员工22万人。

  【新闻评述】

  新闻发布人吴俊生:两化合并重组已经被市场关注很久。早在2019年9月,时任中国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透露,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正在大力推进两化合作,这将切实提高中国在全球能源、化工和农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地位。历经近两年,两化合并终于尘埃落定。

  两化合并毫无疑问是中国化工行业的大事,它的诞生之所以引发市场广泛关注,除了超大的规模体量之外,它对中国化工行业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更为业界所期待。

  首先,这是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重组。中化集团名列《财富》全球500强榜单第109位,中国化工位居164位。两化合并后的总资产和总营收都达到万亿级。这样的规模放在国际上都足以称之为化工航母。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两化合并引起了大家对打造世界一流化工企业的期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曾评价,当前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化工企业,是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一个短板,两化重构,将加速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一流企业的成长,加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近些年,跨国化工巨头的重组备受瞩目,如拜耳和孟山都合并,陶氏和杜邦合并等。中国中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志在打造比肩世界化工巨头的中国航母,无疑,这个目标足以让我们心潮澎湃。

  【专家点评】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两化重组之后,它的总资产可以达到1.4万亿元,营业收入能达到1万亿元,这样的规模无论是在国内还在国际,都是一个大型的集团公司。

  两化重组对我们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来讲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在专业上能够形成优势互补,能把新型战略性产业和基础产业有效的结合,同时科研力量能够进一步积聚。所以,两化合并对我们行业来说,是一件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增加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可增强国际竞争力。


  新闻4

油气勘探从浅水走向深海——建设“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序幕拉开

  2021年9月6日,傲立于南海的中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大气田实现全面投产。

  “深海一号”大气田距海南省三亚市150千米,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

  “深海一号”的投产让中国拼出了深水油气自主开发的最后一块拼图,拉开了建设“南海万亿方大气区”的序幕,也使我国在海洋油气领域实现重大跨越,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downLoad-20220110101858.jpg

  【新闻评述】

  新闻发布人刘雅文:广袤蔚蓝的南海中,“深海一号”能源站巍峨矗立,如同一个大型钢铁“巨无霸”。

  “深海一号”能源站总高度达120米,相当于40层楼高;最大排水量达11万吨,相当于3艘中型航母。其船体工程焊缝总长度高达60万米,可以环绕北京六环3圈;使用电缆长度超800千米,可以环绕海南岛一周。

  “钢铁巨人”岂止于大!“深海一号”大气田所在海域水深约1500米,属于超深水。油气勘探从浅水走向深海,“深海一号”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能源事业的一大步。

  在“深海一号”能源站建造安装过程中,采用了3项世界级创新和13项国内首创技术,攻克10多项行业难题,成为中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刷新了全球同类型平台建造速度之最。

  “深海一号”所展现的中国速度,是中国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一个注脚。“深海一号”的每一次争分夺秒,都是为了以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加快深海开发节奏,缩短与海洋强国梦的距离,让时间站在中国这一边。

  跨越浅水,挺进深海,是中国人从未放弃攀登的“险峰”,“深海一号”大气田建成投产作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领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最新实践,彰显着我国已具备自主开发南海全海域油气资源的实力。

  今天,在南海,一条清洁能源、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行稳致远。中国人正拥抱蓝色海洋,开创海洋强国。

  【专家点评】

  “深海一号”气田开发项目总经理尤学刚:目前,我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陆上和近海浅水的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程度较高,难以实现突破性增长。南海油气资源极其丰富,但70%的资源蕴藏深海,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增产潜力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举措。

  “深海一号”作为我国首个超深水自营气田,年产气量高达30亿立方米,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1/4的民生用气需求,充分保障沿海热点地区的清洁能源供给。它的发现、建设及最终投产,对于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验证了我国自主创建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生产运维完整技术体系的先进性与可靠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先进国家行列,几代海油人建设“南海万亿方大气区”的梦想即将实现。

  当前,中国海油正以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为目标,积极实施“三大工程”,即增储上产攻坚工程、科技创新强基工程、绿色发展跨越工程,将向超深海水、高温高压等世界级油气勘探开发难题发起挑战,大力推进荔湾、东方、乐东、大崖城和陵水中央峡谷带五大气区建设,力争2025年公司国内天然气产量占公司油气总产量的比例提升至35%。同时,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水下井口、水下采油树研制工作,进一步完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生产运维技术体系,加速建设南海万亿大气区和华南地区清洁能源供应基地。


  新闻5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能源化工企业——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能源化工“金三角”腹地,对位于陕北榆林市的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进行考察,就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煤化工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这为我国煤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胜利油田钻井平台。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第一线,他动情地指出,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新闻评述】

  新闻发布人危丽琼:这是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能源化工企业,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富煤、缺油、少气,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基本特点。总书记说“能源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这为能源和化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明确了产业的本分与职责。干得好,对产业是机遇与荣誉;干不好,对产业就是失职与警钟。

  煤化工是中国化学工业的一大特色与亮点,也是一张亮丽的中国制造名片。但自从起步以来,煤化工就饱受争议,关于其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高投资的质疑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政策的几番变更,给煤化工产业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困惑。

  特别是随着“双碳”目标提出,“双控”政策出台,被贴上了高碳排放标签的煤化工首当其冲,被许多地方粗暴地“一刀切”,产业发展几乎停滞,大批项目停止审批,停建、停工、停产比比皆是。

  就在产业发展十分迷茫的关头,总书记在榆林的重要讲话,拨开迷雾洒下阳光。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总书记的这八个字,为中国煤化工产业作了最权威的定位。

  同时,总书记强调,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总书记榆林重要讲话,既讲了责任担当,又鼓舞了信心底气,亦阐明了方向与要求,成为产业下一步发展的根本遵循。在煤化工产业长期饱受质疑,正经历低谷和彷徨的关键阶段,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犹如一颗“定心丸”、一场“及时雨”,让行业倍感鼓舞与振奋。

  可以预见,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为指针加快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和自主探索为抓手加速高质量发展,中国煤化工和能源化工产业的光明未来可期可待!

  【专家点评】

  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先松:首先作为一名煤化工人,有幸能面对面的给总书记汇报榆林化工的建设发展及特色产品,深刻地领略了领袖气质风采和对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殷切希望,是我毕生的荣耀。其次,和总书记零距离交流,特别是“你们干的不错”“要做好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的殷殷嘱托,给榆化人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

  总书记在榆林化工考察时强调,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我觉得总书记选择在建党百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双碳”目标提出一周年之际,这个时间点到榆林化工企业视察,背景特殊,意义重大,影响非常深远。

  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煤化工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明了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主攻方向,为我们公司未来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的遵循,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为此,我们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布局,调整了后续的项目方案,通过煤炭的分质、分级利用,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效能,以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为主线,打造以煤直接液化为龙头,煤、油、化、新能源一体化的煤化工创新示范基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我们将积极推进高端煤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将总书记对煤化工产业的殷切嘱托落实在实践中,落实在发展上。


  新闻6

农资行业全力保供——为全年粮食再夺丰收立下汗马功劳

  2021年,全球化肥飙涨,叠加疫情冲击,国内化肥价格创历史高点。保化肥就是保粮食,保化肥就是保民生。面对特殊形势,第三季度后,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工信部等相继出台重磅举措,要求确保化肥供应和价格稳定。关键时刻,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等发出倡议,号召成员企业保供农业生产。化肥骨干企业闻令而动,放弃短期利益,顾全保供大局:氮肥企业克服成本飞涨困难,加大马力生产;磷复肥企业全力增加供应,优先保障国内市场;钾肥企业投放平价货源,平抑市场······农资行业为全年粮食再夺丰收立下汗马功勋。

downLoad-20220110101821.jpg

  【新闻评述】

  新闻发布人吴俊生:2021年,我们见证了全球化肥市场史诗级的行情。由欧洲天然气危机导致的这轮价格飙涨,截至到11月中旬,全球尿素最高点已突破每吨1000美元,国际磷肥、钾肥价格同样创下近13年来的历史纪录,令人咂舌。

  受国际市场影响,叠加原材料齐涨,国内化肥价格也逼近历史高点。化肥是关系粮食安全的特殊商品,化肥市场的异常波动引起国家高度关注,各项举措出台可谓迅速而精准。9月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化肥保供稳价工作机制第一次会议。紧接着9月22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农业农村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文,部署7项具体措施,要求全力做好化肥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

  一场保供稳价攻坚战在全行业打响,化肥骨干企业在特殊形势面前彰显了担当和责任。尽管生产面临成本高压,尽管生产化肥还不如转产利润更高的化工品,尽管出口意味着高额利润,但在保供稳价的政治任务面前,化肥骨干企业经受住了考验,交出了合格的答卷:目前,化肥保供的主力品种货源充足,价格显著下行,尤其是尿素,比高峰时吨价已下调800元左右,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纵观全球化肥市场,涨价仍是一浪高过一浪,全球多个组织已经发出了对粮食安全的担忧。而反观中国,我们再一次展现了制度的优越性,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保障粮食安全,化肥行业有底气。

  【专家点评】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农资保供被评选为行业十大新闻之一。这是报社支持化肥生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又一具体行动。

  化肥是重要的支农物资,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今年以来,受煤炭价格、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市场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国内氮肥价格一度高企,短期内达到历史最高。为此,国家发改委等13部委及时联合下发通知,并采取有力措施,使煤炭价格回落,尿素价格也回到了正常状态。

  下一步,我们要把氮肥“保供稳价”当做行业的头等大事,积极贯彻政府的文件精神,努力创造外部条件,落实氮肥生产煤炭和天然气供应;充分保障用能指标、环保排放指标,尽可能使企业少限产或者不限产。而氮肥企业要善于利用窗口期,千方百计提高产能利用率,开足马力多产化肥。同时,生产和贸易企业等都要积极稳住市场价格,不搞囤积居奇,不搞炒买炒卖,不哄抬物价,使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根据现有生产能力分析,如果外部要素保障到位,今年春耕时期氮肥供应量能够满足国内需求。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新闻7

4项石油化工成果揽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创新成果抢占世界化学工业制高点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隆重揭晓。在这一全国科技领域最高奖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双子星”——“纳米限域催化”和“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均出自化学领域。“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和“复杂原料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研发及工业应用”,这两项支撑国家能源多元供给、保障能源安全以及我国石油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基础化学品成套产业化技术,双双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新闻评述】

  新闻发布人陈菲:一个行业一年摘得4项不同类别的一等奖,特别是独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在我国科技奖的历史上并不多见。这个现象发生在一直被认为基础研究能力偏弱的化学化工领域,更是罕见。

  化学领域的两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为我们打开了精准调控化学反应的大门,奠定了新一代药物合成催化剂等的构筑基础。

  两项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则对支撑国家能源多元供给、保障能源安全,支撑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们梳理统计发现,“十三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共获得国家科技奖155项,获专利授权28.7万件。2020年度,在国家科技奖、特别是一等奖授奖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行业仍有近30项成果获奖,并独得4项一等奖。这一切都印证出,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创新能力切切实实在大幅攀升。也正是这些创新成果提高了我国油气供给保障能力,弥补了化工高端技术短板,抢占了世界化学工业的制高点。

  获奖之余,我们还惊喜地看到,原油蒸汽裂解和原油催化裂解技术在国内实现工业化应用,让中国成为第一个拥有两条原油直接制备化学品这一颠覆性技术路线的国家。在煤化工这一中国特色产业之外,石油化工行业也大踏步地迈向国际领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时代进步之需。我们坚信:“十四五”乃至更远的未来,中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水平将在更多的领域领跑全球。

  【专家点评】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科技与装备部主任胡迁林:2021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表彰了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奖单位和个人。我们行业应该说是大获丰收,全行业有30项成果获得了表彰,其中有9项成果是由我们联合会提名的。更可喜的是在30项成果当中,有4项摘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中,2项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的一等奖,2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的一等奖。同一个年度一个行业能够摘得4项一等奖,这在石油化工行业的科技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觉得这一成绩的取得对我们行业至少有三点启示。

  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落实贯彻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放在核心地位,攻坚克难,努力拼搏,勇攀科学技术高峰所取得的。

  第二,我们行业的科技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后,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工程技术领域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创新已经实现了由跟跑向部分并跑,甚至部分领跑的一个重大转变。

  第三,当前我们行业在科技自立自强、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补短板技术,甚至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方面任务还很重,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但是我们也深信,在科技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好的技术基础、人才基础。因此,我们对实现石化强国梦、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充满信心。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子宗:乙烯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化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作为石化工业的龙头,70%以上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来自于乙烯装置。历经30多年两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中国石化使我国率先成为世界上全面掌握轻质原料、重质原料及高含烯烃非常规原料的大型乙烯成套技术国家,“复杂原料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研发及工业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在中韩(武汉)石化、中科炼化、古雷炼化、镇海炼化、天津中沙等一批乙烯工程中应用,目前共推广14套装置,乙烯总产能超过1200万吨/年,有力支撑了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炼油化工转型的重大需求,我们还成功研发了轻质原油直接蒸汽裂解制乙烯技术,原油的单程化学品收率达50%,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原油从“能源载体”转向“材料载体”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国原油直接化工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能够省去主要炼油环节,建设投资及总能耗大幅下降,提升了大宗化工产品生产成本的竞争力,是实现“油转化”的有力途径。中国石化将利用该技术在新疆塔河建设百万吨原油蒸汽裂解制乙烯工程。

复杂原料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及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技术将为中国石化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作出更大贡献。


  新闻8

新能源产业掀起投资热潮——能源化工企业全面转型提速

  步入2021年,全球能源供应日趋紧张、气候变暖问题也日益突出,发展新能源成为缓解能源紧张,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板块披露并购交易240笔,交易金额1478亿元,同比上涨123%。光伏行业交易额创5年来新高,储能、氢能及产业链上游制造等领域热度空前,呈现暴发式增长。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不断延伸产业链,布局氢能等新能源供应体系。同时,围绕光伏、新能源电池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资本方大举跨界进军新能源领域,成为推进各个行业迈向高端的内生动力,能源化工企业步入全面转型快车道。

downLoad-20220110101834.jpg

  【新闻评述】

  新闻发布人曹阳:新能源是先导性产业,其创新发展深刻影响着诸多相关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新能源市场迎来暴发式增长,投资金额屡创新高。

  有的企业围绕主营业务层层加码发力。东岳集团年产30万吨有机硅单体及20万吨下游产品项目正式投料运行。平煤神马集团拟投资120亿元,强力推进3GW光伏电站项目。石大胜华拟投资12.83亿元建设锂电材料生产研发一体化项目。

  有的企业进入新的发展赛道。宁夏宝丰集团规划投资692亿元,建设储能全产业链项目,正式进入储能制造行业。盛虹集团提出建设百万吨级EVA光伏等3个百万吨级和1个50万吨级新能源材料项目,旨在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华鲁恒升自主研发乙二醇生产线联产碳酸二甲酯新工艺,一举形成年产30万吨产能,介入新能源领域。

  还有的企业进行了跨界布局。中国石油北京金龙“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站开业投运,实现一站式能源补给。中国石化第1000座充换电站暨第1000座光伏发电站去年底正式建成投入运行。鲁北集团也规划投资480亿元,延伸高端功能化学品产业链,创建千亿级鲁北综合智慧园区。

  随着越来越多的石油化工企业布局新能源领域,整个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转型升级。

  【专家点评】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林卫斌:2021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新征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与此同时,也开始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充足的能源供给作为保障;另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又要求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尽早达峰后减量发展。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必由之路。风能、太阳能、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材料等将会在未来能源系统和产业链中占据重要甚至是主导地位,能源领域的竞争将进入新赛道。能源化工企业加快转型,积极部署新能源产业投资,是契合时代发展趋势和历史潮流的。

  当然,也需要呼吁的是,新能源产业投资不能“一窝蜂”“大跃进”,不能“内卷”。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要建立在技术突破和系统形态变革的基础上,要平衡好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关系,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优化组合,探求能源转型的最优解。

  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翟洪轩:鲁北集团作为山东高端功能化学品的产业链主体企业、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十四五”期间将把创建“6+1”产业构架、打造“1+1+5”的智慧园区作为总的发展目标,将规划建设40余个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总投资480亿元,新增营收800亿元,创建千亿级的鲁北综合智慧园区。在鲁北总体发展的大框架下,我们依托技术、资源和产业链优势,与湖北万瑞等公司合作,总投资216亿元,分别筹建66万吨/年磷酸铁锂,联产66万吨/年磷酸铁和20万吨/年三元锂电池材料等10余个项目,到“十四五”末建成国内外知名的锂电池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 在新能源板块,公司引入国家电投集团等合作开发建设鲁北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总投资50亿元,分两期建设,主要规划建设风电、光伏发电??和调峰电站、储能电站,年提供绿能量是12亿千瓦时,将为鲁北集团提供绿能的保障,同时减少碳排放达到100余万吨,进一步提升鲁北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力。


  新闻9

“双碳”1+N政策体系渐次落地——“降碳、储碳、用碳”成石化行业三大重要任务

  “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央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支撑措施,构建起“1+N”政策体系,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

  完成顶层设计后,石化化工、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相关支撑政策正陆续发布。一场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实现碳达峰行动拉开大幕。

downLoad-20220110101829.jpg

  【新闻评述】

  新闻发布人丁青松:2021年,“双碳”成为热词,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都在积极部署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9月,中央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主要目标、减碳路径措施及相关配套措施,为日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各重点领域及行业政策措施和行动提供政策支撑。

  随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相继出台政策,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研究制定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和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财政金融、碳汇能力、统计核算和督查考核等支撑政策,为我国重点工业领域做好“双碳”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目前,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等已编制。中石化、中石油、恒力、万华、宝丰、东岳等企业纷纷聚焦“降碳、储碳、用碳”。

  【专家点评】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李永亮:石化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兼具资源型和能源型产业的属性。“双碳”的各项工作与石化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绿色升级等关键要素密切相关。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各项工作,是石化化工行业的重大任务。全行业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全面完整准确领会和推动“双碳”战略。

  相信在政策引领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石化化工行业必将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全社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闻10

行业利润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石油和化工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利用全球经济复苏有利条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克服疫情散发、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稳中向好、景气复苏的发展态势:生产平稳增长,产品价格上涨明显,外贸进出口复苏强劲,投资稳定恢复,行业效益大幅攀升。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2021年1~10月,全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1.65万亿元,同比增长31.4%;利润总额达到1.04万亿元,历史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预计全年行业利润将达到1.2万亿元,行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downLoad-20220110101840.jpg

  【新闻评述】

  新闻发布人刘敬彩: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2020年我国石化行业经济运行遭受重挫。据统计,2020年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仅5156亿元,比上年下降了近14%。但进入2021年,行业经济运行快速恢复,利润总额实现翻番,已超过“十三五”最好的年份,可谓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从构建国内外双循环发展格局看,2021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出口总额2114亿美元,增长39%;进口总额4062亿美元,增长31%。其中,合成材料出口额238亿美元,增长103%,继续高速增长;橡胶制品出口额420亿美元,增长38%。进口方面,前三季度,国内进口原油3.88亿吨,下降6.8%,降幅较上半年扩大3.8个百分点;进口天然气1257亿立方米,增长23%,增速减缓1.1个百分点。行业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从细分行业来看,也是收获颇丰。前三季度,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521亿元,同比增长2.7倍。前三季度,化工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899亿元,同比增长1.3倍。特别是炼油板块效益改善最为显著,前三季度实现利润1666亿元,同比增长近50倍。这表明石化行业结构调整步伐正在加快,各个行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这样的业绩着实让人惊叹。

  新的一年石化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行业下行压力加大。因此,我们要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充分的认识,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积极践行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奋力实现行业经济运行稳中求进,稳中提质。

  【专家点评】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副主任范敏:2021年行业效益大幅攀升,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全球经济特别是上半年国际国内经济共振复苏,为行业高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为行业效益提供了强劲的需求支撑,特别是2021年新能源产业暴发、高新技术产品的增长,为不少相关化工原料及高性能化工新材料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二是国际产能受到疫情、供应链、极端天气等不利因素影响非常明显,加之欧美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2021年石油化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明显。三是我国石油化工自身的实力在整体提升。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积极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践行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行业在产能布局、产品档次、装置一体化、产业集中度等方面都有了不少进步,成本控制力、风险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在加强,为行业提质增效提供了保障。

  展望2022年,在国家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背景下,我们预计行业总体将以稳为主、稳中提质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但可能面临以下几个挑战:一是需求增速可能会放缓;二是大宗产品的价格回调压力可能会加大;三是“双碳”背景下,行业低碳高效转型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阵痛。希望行业内企业早做准备,积极应对。

相关文章!
搜料网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搜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搜料网”独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权请直接与作者联系,或致电400-6700-720

以上内容最终解释权归搜料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