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研制的“争气机”,为我国大功率发电设备制造国产化奠基
已有人阅读此文 - -1966年的一个清晨,号子声打破了川西大山的平静,人们靠着一根根麻绳肩扛手拉,把大型的工业设备,搬进刚建好的车间厂房。
这座荒山里的汽轮机厂,将来会诞生中国电力的“争气机”,还将用半个世纪的岁月和汗水铸成熠熠生辉的东汽精神。
为了国家的电力事业,一定要把这台30万千瓦机组搞出来!
东方电气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俞培根介绍,这是汽轮机的末级叶片,是汽轮机上最精细、最重要的零件之一。它来自于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30万千瓦汽轮机。这台汽轮机诞生于1983年,是东方电气人在没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自主研制而成,是我国大功率发电设备制造国产化的奠基之作,被誉为“争气机”。
“为了国家的电力事业,一定要把这台30万千瓦机组搞出来!”1980年,厂长丁一向全厂职工说出了这段话。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功率火电机组只能依靠国外进口。电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曾经研制出20万千瓦汽轮机的东方汽轮机厂,向国内首台30万千瓦汽轮机发起挑战。自主创新之路无比艰辛,严重的资金短缺使研发工作难以为继。
数年研发的心血就这样放弃?东汽职工不甘心。为了筹备资金,东方汽轮机厂开始承揽制造菜刀、大门等业务,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到汽轮机的开发中。
东方汽轮机原总工程师宗福新说:“必须要去创新,要去开拓这个领域,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在整个行业当中处于落后的地位。”
大功率汽轮机需要用到1米长叶片,光需要计算的线形坐标点数据就有数千个,设计人员夜以继日地计算。
1983年9月28日,在隆隆的轰鸣声中,国产第一台30万千瓦汽轮机组进行试车,当升速至1分钟3000转时,带来每个叶片约240吨的巨大离心力,机组仍然稳定运行。试车成功了,全场一片欢腾!
用一年零九个月,在地震废墟上创造一个全新的东汽
东方电气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俞培根说,从1975年开始研制,到1983年正式试车,经过两千九百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我国第一台30万千瓦汽轮机终于研制成功了,标志着我国汽轮机制造技术大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出其来的特大地震,使历时四十多年精心打造、饱含几代建设者鲜血和汗水的东汽汉旺工厂化为废墟,308名职工和家属遇难,2200多台设备损毁,经济损失数十亿元,东方电气面临创业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工厂虽倒塌了,但先辈们艰苦创业、产业报国的精神依然在。东汽职工来不及擦干眼泪,就已经投身到恢复生产的战斗中。
震后第5天,东汽德阳基地恢复生产;
第8天,首批风力发电机组下线发运;
第13天,“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誓师动员大会召开,拉开了大规模恢复生产的序幕。
东方汽轮机产品研发中心主任范小平表示,“咱们大家就是有这一股精气神,咱们就要把这个东西干好,把东汽恢复到以前。”
2010年5月,仅用短短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一个全新的东汽在德阳市投产峻工,成为全国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标志性工程。
从一根麻绳创业到灾后重建奇迹 历史铸就熠熠生辉的东汽精神
在新东汽厂区的大门前,屹立着当年第一台30万千瓦汽轮机的核心转子,转子上每一根闪亮的叶片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从一根麻绳创业到灾后重建的奇迹,历史铸就的东汽精神,就是中国工人不怕牺牲、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最真实写照。
东方电气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俞培根深情讲述道,从第一台自主创新30万千瓦的汽轮机,到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75万千瓦核电汽轮机,如今,东方电气已拥有风电、太阳能、水电、核电、燃机、火电“六电并举”的研制能力,发电设备产量率先超过6亿千瓦。铸大国重器,挺制造脊梁,东方电气诞生了全球最大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亚洲地区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 “华龙一号”“国和一号”全球首堆主设备等国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