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峰论坛观点集萃
已有人阅读此文 - -探索流域性绿色发展新模式
共商共议长江保护发展大计
编者按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出台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3周年之际,来自沿江11省市政府、园区、科研院所、典型化工企业的代表近300人于4月24~25日齐聚2021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峰论坛,共商共议长江大保护与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今日推出特别报道,摘录论坛上嘉宾代表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宏观政策研究、前沿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精彩发言和独到见解,以飨读者。
长江经济带各级政府和化工企业应认真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坚决淘汰沿江一公里落后产能,提升流域新环境标准和管控要求,推进长江经济带化工企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为“十四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协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要继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系列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沿江化工企业要充分认识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把化工企业自身发展自觉融入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的历史潮流。
二是要把创新放在首位,坚定不移推动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沿江化工企业应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不断强长板补短板。
三是要坚守绿色低碳发展生态底线,努力打造化工产业绿色制造新体系。沿江化工企业要树立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新理念,高度关注能源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绿色清洁工艺技术应用和智慧工厂建设。
四是要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强统筹规划,打破行政区域局限,积极开展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
五是要遵循化学工业发展规律,提升沿江化工园区科学发展水平。沿江化工园区要认真总结“十三五”我国化工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化工园区管理的新模式、新特点。
在石化联合会的指导下,中国化工报社联合产学研相关单位对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调研组深入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历时近2个月,累计100余人次参与调研,密集走访了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7省市的114家政府部门、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
通过实地走访,见证5年来长江和产业的新变化、发掘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新经验、倾听一线奋斗者的新声音、探讨高质量发展的新办法、寻找在保护中开发建设的新思路。在此基础上,调研组撰写了《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调研报告》征求意见稿。
在习总书记视察兴发集团为长江大保护立下规矩三周年之际,2021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峰论坛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交流典型经验、问题和难题,并为调研报告征求意见和建议,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报告,为国家“十四五”期间发展长江、保护长江提供决策依据,为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协同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搭建一个智库平台。
2018年4月24日是宜昌改革发展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为长江大保护立下规矩。
3年来,我们牢记嘱托,坚决扛起特殊政治责任,系统推进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目前,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基本完成,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提高到36.2%;磷化工产业集群晋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并获专项资金激励;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12个新兴产业集群跻身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指数位居湖北省第一,创新能力居国家创新型城市53位。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宜昌瞄准2035年远景目标,确定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的奋斗目标。当前,我们正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和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破题开篇,着力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南部列阵主引擎。
参与此次论坛的都是政界精英、商界领袖、学界翘楚,长期致力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宏观政策研究、前沿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发展,我们热忱期盼与大家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赢未来,携手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共同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纵观农药行业未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环境下,绿色发展已成为行业主旋律。传统农药不能满足农业生态文明要求,农药绿色化是根本上实现农药“减施增效”的有效途径,绿色农药的原始创新是解决我国传统农药存在的问题关键,对我国农药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长江经济带的农药生产企业为例,这些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产能都占据行业半壁江山,随着长江沿线省份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这将对农药行业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农药产业提升农药利用率是保证农产品安全,实现农药使用量负增长的必由之路。而大力发展绿色农药、推进绿色防控、进一步提高绿色农药的使用比例则是提升农药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大天然产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研制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农药及其衍生化农药、生物(性)信息素产品等。另一方面,加大研发高效低风险小分子绿色农药力度,系统进行农药生物活性的评价工作,扎实开展农药对环境生态风险影响和农药残留的评价等工作,推动绿色兴农、质量兴农。此外,还应加大基因编辑技术、RNA干扰技术、基因蛋白组学和功能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在绿色农药创制中的研究应用力度。
我国承诺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充满巨大挑战和机遇的任务。完成这个目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其中能源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逐步减少化石能源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必由之路。
利用液态阳光技术可以规模化解决这些化石资源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液态阳光技术从原理上可分Ⅰ型和Ⅱ型。
液态阳光甲醇合成技术Ⅰ型的核心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绿氢+二氧化碳加氢合成液体燃料”,直接解决已经排放和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问题,将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化为液体燃料。液态阳光甲醇合成技术Ⅱ型是化石过程与绿氢耦合的技术,从源头上解决二氧化碳排放,实现零碳排放的煤化工过程。
建议长江经济带可利用三峡水电站以及葛洲坝水电站优势,通过水电制氢及液态阳光技术带动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为沿岸城市及工业区绿色赋能,带动周边地区高质量、低碳、绿色发展,助力完成碳中和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发表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3年来,宜昌牢记殷殷嘱托,扛起历史责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第一,坚持立规定向,守护青山绿水。坚决贯彻总书记划红线、立规矩的指示精神,认真落实《长江保护法》,切实增强保护长江母亲河的答题意识,从政策、规划和制度入手立规定向,倒逼绿色发展,统筹长江大保护。
第二,坚决“关改搬转”,推进绿色发展。正确处理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敢于拿“支柱产业、吃饭产业”开刀,分类施策、压茬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合适的产业,推进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第三,推进系统治理,确保清水入江。将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行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四水共治”,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近年来,宜昌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方面作出积极探索,但仍然面临一些转型发展中的阵痛。下一步,宜昌将继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好绿色发展答卷,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继续探索宜昌经验、贡献宜昌力量。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自2021年3月1日施行,从根本上夯实了长江大保护的制度保障。《长江保护法》的制定与实施是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保护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战略部署以法律形式予以贯彻落实的最有效措施,是我国首部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为特定流域制定的法律,是我国生态环境法体系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长江保护法》体现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保护中发展”,要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关于石化问题,《长江保护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第十七条规定充分发挥规划对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引领、指导和约束作用;第十九条规定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统领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利用;第六十六条第一款规定长江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动石油、化工等产业升级改造。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必须把生态环境修复和自然恢复放在压倒性位置,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长江保护法》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解决“长江病了、病得还不轻”的问题为导向,创新健全了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体制、原则、制度和机制,强化了法律责任。
针对违反规划管控,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或者违反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规定进行生产建设活动的行为,《长江保护法》规定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并恢复原状的法律责任。针对长江流域磷矿开采加工、磷肥和含磷农药制造等企业超标或者超总量排放含磷水污染物的行为,规定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双罚、责令停产整顿、责令关闭等法律责任。针对在长江流域水上违法运输剧毒化学品和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行为,规定了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双罚、责令停业整顿、吊销相关许可证等法律责任。这些体现针对性与有效性的规定,展现了《长江保护法》作为专门流域立法的必要性与充分性。
《长江保护法》的制定和实施开创了我国生态文明法治新局面,而且对于全球大河流域的绿色、有效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其影响是历史性和世界性的。在法律制定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需要巩固和推广《长江保护法》的制定和实施经验,建立普适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绿色发展既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行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上海化工区是我国第一个以开发区机制和模式建设的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经过20年的超常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集聚国际知名跨国化企最多、循环经济水平最先进、产业能级最高端、安全环保管理最严格的国家级石油化工专业经开区。
“十三五”以来,上海化工区坚持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根本要求,以智慧园区建设为突破口,以新材料科创中心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世界级品牌化工园区,全力实现“从大到强、从强到优”的迭代升级,走具有自身特点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十四五”期间,上海化工区将围绕“支撑城市发展,拓展智能制造,坚持绿色循环,带动辐射周边,满足社会需求”思路,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好支撑作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当好桥梁纽带。一是要明确新的发展目标。二是要拿出实的工作举措,在“安全、环保、绿色、智能、高效、和谐”六方面下功夫。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产业发展、公用设施、商贸物流、环保安全、管理服务五位一体,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通过做好“加减乘除”法,积极破解“化工围江”,整个园区在产值、创新能力、环境质量方面实现提升,煤炭消耗、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
虽然园区在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首先,与上海等园区相比,园区在土地利用效率上仍需进一步提高;其次,还存在非园区产业链的项目、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不高的项目;最后,没有化工园区废盐综合利用相关盐的标准,将成为园区废水净零排放的主要难题。
“十四五”时期,园区将严格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紧扣绿色转型发展主旋律,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对标国际一流,聚力再出发,致力打造“特色鲜明、产品高端、安全绿色”的新材料产业高地。一是以“去产能、补短板”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三是按照“重质轻量”原则,着力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长寿经开区开发建设18年来,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发展定位不折腾、产业发展不跟风、转型升级不掉队、政府体系建设不失信的“五不”发展机制,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开发区将进一步提升产业配套协作紧密度,拓展绿色循环产业链,用精深加工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加速产业提质升级。进一步提升五级水污染风险防范管理体系,深入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提升“五规管理”精细化程度,对“五级事故废水风险防范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由原来的机械化向智能化改造,由原来的片区独立向互联互通改造,提升风险防范的强度和能力,担当好“上游责任”。进一步提升企业项目安全环保标准化建设,一是将安全环保第三方服务延伸到项目建设全过程中,杜绝项目建设安全环保隐患;二是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环保标准化建设,规范企业安全环保生产行为,改善安全环保生产条件,强化安全环保基础管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找准科技创新体系的拐点,抢抓双循环带来的创新风口,通过建立联合研究院的方式,找准企业的技术创新点;找准碳达峰、碳中和在重化工开发区发展的实现路径;找准开发区从安全环保风险管理向全领域治理服务模式的转变路径,提升五大产业集群在产业链条上的核心竞争力。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经济带发展时,首站就来到了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详细了解企业转型升级、沿江生态修复等情况,对兴发集团在沿江化工企业中率先行动,带头搬、主动改、加快转给予了充分肯定。
共抓大保护,关键在落实。三年来,兴发集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等五大关系,用好长江经济带发展“辩证法”,全面推动“关停、转型、搬迁、治污、复绿”五大工程,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用实际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共抓长江大保护精神,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
“十四五”期间,兴发集团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的精细化工企业”总体目标,进一步坚定绿色发展方向不动摇,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重点建设宜昌、宜都、内蒙古乌海三大园区,突出培育微电子新材料、有机硅新材料、草甘膦农药、磷肥、磷硫化工五大骨干产业,以更大的责任和担当,用实际行动守护一江清水、两岸青山。
“事故和伤害是可以防止或避免的”“良好安全的基础在于每一个人都亲身参与到各类安全工作中”。这些理念的建立不是杜邦公司的先知先觉,而是杜邦公司在其生产过程中发现了安全管理这一客观规律。
依水而建、借水而行,是全球化工产业布局的普遍规律。作为拥有200多年发展历史的杜邦公司,却能做到与绿水青山共荣发展。可以说,在创新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方面,杜邦公司一直是世界化工行业的典范。
事实上,以规范管理为保障,最终实现安全风险可查、可防、可控,是合规运营、稳健运行的现代企业所必备的特性。通过自身服务化工、制造业的丰富经验,杜邦可持续解决方案(DSS)认为企业实现优秀安全管理业绩需要通过系统的方法做到五个管理关键:一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体系,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指引;二是面向领导层、管理层、专业技术人员、一线员工等全员的能力发展以提升组织整体的执行力;三是安全工作与日常生产活动充分融合,实现生产、安全一体化管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四是管理层强化组织执行纪律,以确保制度和体系有效落地,实实在在将企业纸面的管理程序化为业绩;五是通过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等组织文化转型来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由外在动力的监管模式转化为个体内在需求主导的自主管理模式。
我们在倡导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企业的今天,希望通过借鉴DSS的先进安全管理理念,实现石化行业的安全文化转型,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作为秉持高度责任感的全球知名特种化学品和高性能材料公司,卡博特是行业内责任关怀的践行者、倡导者和推动者,也是国内首家通过由国家认监委许可的第三方机构RC14001责任关怀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目前,卡博特在华所有运营机构(除去年新收购目前仍在整合阶段的珠海工厂外)均已通过RC14001认证,树立了行业内践行责任关怀事业的标杆。
卡博特践行责任关怀理念的发展经验:一是实施责任关怀RC1400体系认证,将所有管理体系整合纳入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健康安全环保业绩。二是连续9年举办19场公众开放日,特别是2020年两家工厂分别采用线下结合线上的形式,同当地政府共同举办开放日,推动园区责任关怀发展。这对于构建良好的社群关系,营造良好的化工产业环境至关重要。三是持续不断的环保和技术性改造项目的投入,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助推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四是帮助乌达工业园建立责任关怀管理系统,给园区企业进行培训,通过坚持不懈的宣传、带动,园区内企业大部分已经签订了责任关怀承诺书。五是与石化联合会、国家化学品制造商协会、中国化工报等合作,分享卡博特责任关怀经验,特别是中国化工报连载了卡博特在责任关怀方面的实践经验。六是与客户、合作方、供货商召开责任关怀座谈会,和当地政府组织经济论坛,推动责任关怀工作蓬勃发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发扬光大。
未来,卡博特将以2025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持续关爱企业的社区和员工,对地球家园采取负责任的行动,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作为国内老牌农用化学品生产企业,华星化工近年来积极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政策,聚焦企业实际问题自我诊断,提出“去瓶颈、补短板、谋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努力打造“水清厂绿产业优”安全绿色农化标杆企业。
去瓶颈,限期打赢环保治理歼灭战。投资8900万元进行废水处理,采用BOT经营模式进行污水处理升级改造;投资7869万元进行原药生产、制剂生产、污水处理过程的废气治理;投资4000多万元上马氯化钠废盐二级精制项目,率先实现农药生产过程中副产盐资源化利用。
补短板,适时打赢转型升级攻坚战。一是原药做减法,原药产品由14种减至5种,产值比重由72%下降至35%,废水减排量下降80%;二是制剂做加法,上马绿色智能制剂包装和加工项目、全自动粉剂包装项目;三是化工做乘法,延伸氯碱产业链,发展循环产业经济。
谋发展,着力打赢二次创业持久战。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原药板块做精做细、制剂板块做大做优、化工板块做优做强”发展路径,力争实现三大板块每年新增经济效益6000万元;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成立研究院、实验室,吸引高端人才加盟,为原药“三废”处理、生产装置连续化、自动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长江经济带来说,“三磷”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高度,列入了磷石膏达峰日程表。龙蟒公司为沿江发展磷化工产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最佳实践。
磷石膏综合利用是变废为宝、减少隐患、保护环境的多赢之举。龙蟒公司通过浮选净化技术,去除磷石膏中有机物与可溶性杂质,提高磷石膏白度、纯度、降低放射性。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平台,联合四川省建材院、四川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西南交大等,进行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生产市场差异化、品质高端化的石膏建材系列产品,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可持续发展。
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产消平衡”,龙蟒公司计划投资4.75亿元,通过净化工艺对磷石膏进行预处理,使其质量达到绿色建材产品要求,再生产α型高强石膏粉、β型建筑石膏粉。同时,利用石膏粉生产石膏砂浆、石膏砌块、石膏条板等优质建材产品。
当下,磷石膏仅靠堆存难以为继,磷石膏综合利用已成为大家共识。我们相信,经过磷化工企业的不懈努力,终将实现磷石膏变废为宝和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