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塑料真的“环保”吗?
在“双碳”发展趋势下,中国化工产业正在面临巨大转变,其中可降解塑料是重要的发展方向。而目前行业内的人也在质疑,可降解塑料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碳排放的过程,而在降解过程中,也将最终转换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二氧化碳必然会排放到大气中。所以,行业内的人在质疑,可降解塑料是否真正“环保”?是否符合碳中和的发展趋势?
首先,简单科普一下什么是可降解塑料。降解塑料是指一类其制品的各项性能可满足使用要求,在保存期内性能不变,而使用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能降解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的塑料,因此,也被称为可环境降解塑料。目前可降解塑料塑料分为:光降解型塑料、生物降解型塑料、光、氧化/生物全面降解性塑料、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热塑性淀粉树脂降解塑料。
其次,可降解塑料是全球塑料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杆,也代表着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中国从2008年开始的“限塑令”至2020年公布的“禁塑令”,是中国在可降解塑料领域的重要政策发展驱动。
中国可降解塑料领域的“限塑令”到“禁塑令”的政策变化
根据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公布的环境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有52000吨塑料微粒落到了海洋里,并且每年还有2万吨塑料微粒排放到遥远的冰城覆盖地区。正是因为此,中国修订了《固废法》,要求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鼓励和引导减少使用、积极回收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
并且,从2020年开始,中国陆续出台多个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等,都是驱动可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中国可降解塑料工业规模出现了蓬勃发展。
根据《中国化工品区位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未来中国PBAT、PLA等产品拟在建项目增速较快,其中PLA的拟在建项目增速达到了33%,而PBAT拟在建项目增速达到了32%。
中国可降解塑料未来拟在建项目统计
市场的快速发展驱动了行业的广泛关注,也同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据搜料网了解到,广义上的可降解塑料中,除了以PLA为代表的生物降解塑料,还有可以机械性分裂的塑料,如淀粉填充、光降解、氧化降解这些“伪降解”塑料。
光降解塑料是指在材料在光的作用下会自动降解,很多光解塑料是在材料中添加光敏剂,在光照条件下成为更小的粉末,还有一些所谓的可降解材料中添加的一定比例的淀粉,通过淀粉的生物降解是材料物理性能崩溃。所以,有些塑料产品在分解后,会形成肉眼无法看见的粉尘,长期停留在环境中,造成了更大的危险。
从目前来看,可降解塑料中,PLA理论上可以达到更纯净的降解物,但是在实际中,基本无法达到预期。
根据IDTechEx报告显示,PLA在堆肥中更容易分解,因为有足够的分解温度,但是在海洋环境里,PLA却很难实现自我分解。并且,PLA实现真正分解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达到数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实现分解。PLA亦如此,其他可降解塑料可能更难达到预期。
另外,可降解塑料分解后,产物为二氧化碳、甲烷和水,其中二氧化碳和水是重要的物质。所以,这其中的分解过程,也会伴随有二氧化碳的产出,也无法符合碳中和趋势中的减碳、降碳的大趋势。
可降解塑料的分解过程
所以由于碳中和趋势的影响,行业内对可降解塑料是否符合碳中和大趋势存在质疑。小编认为这需要论证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与传统塑料工业相比较,一方面是可降解塑料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生化、发酵等过程,与传统石油化工存在较低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可降解塑料的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与传统石油塑料的最终燃烧销毁相比,存在极低的碳排放。第三,可降解塑料存在无法回收的特性,这也创造了更多供给端的发展空间。
目前来看可降解塑料存在一定的概念炒作,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可降解塑料将会真正实现“可降解”,从而实现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最终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