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和化工百年产业精神展演暨研讨会实录
搜料网资讯:
编者按 8月30日,在由《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石油和化工百年产业精神展演暨研讨会上,我国化学工业先驱,著名化工实业家、科学家侯德榜先生的长孙侯盛锽带来了侯德榜先生实业报国精神的三句话,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介绍了石油精神在中国石化的传承与实践,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李寿生发布主旨报告概括了新时代产业精神的特征与要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以及来自梅兰集团、赛诺水务、青岛海湾、兴发集团等企业的代表围绕新时代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产业精神进行了分享交流,《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学军作了总结发言,对新时代产业精神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为此,特在今日推出特别报道,将展演和研讨会上的专家观点和精彩发言进行实录,以供读者参考。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李寿生:新时代产业精神的特征与要素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逐步强起来。一百年来,石油和化工行业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在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的精神指引下,在不断探索和实现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实业报国精神”“石油精神”“吉化精神”“敢为人先精神”“自立自强精神”和“抗疫精神”。这些产业精神和独特的产业气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今天,我们积极响应疫情防控要求,在线上举办这场“弘扬中国石油和化工百年产业精神展演会暨研讨会”,在新形势下共同探讨百年精神传承下的石油化工行业发展问题,意义重大。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一直以来关心、支持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各界朋友以及全行业的同仁们表示诚挚的问候!
石油和化工行业是拥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行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回顾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百年来既坎坷又伟大,既曲折又辉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在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的精神指引下,在不断探索和实现过程中,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淬炼出了爱国、创新、实干、奉献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成为全行业接续传承、大力弘扬的传家宝,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化工人矢志报国、勇挑重担,前赴后继、开拓创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交出了一份又一份合格答卷,为建设世界化学工业强国的宏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战胜种种风险挑战,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根本保证,传承行业精神、立足行业实践、走创新发展道路,这是石油和化学工业百年发展历程得出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
一是党的领导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淬炼出了爱国、创新、实干、奉献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成为全行业接续传承、大力弘扬的传家宝,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化工人矢志报国、勇挑重担,前赴后继、开拓创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交出了一份又一份合格答卷,为建设世界化学工业强国的宏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雄辩地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战胜种种风险挑战,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根本保证,这是石油和化学工业百年发展历程得出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就不能够实现自立自强,就不能够从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上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进而向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进军。
二是行业精神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壮大的精神指引。纵观行业发展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石油化工行业既有在战火淬炼红色基因“打出第一口油井、建设成亚洲第一座碱厂、自力更生创办一大批硫酸厂、化工厂、炸药厂、皮革厂、造纸厂”等在革命战争年代提供保障物资为代表形成的“埋头苦干、实业报国”精神;也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以“我为祖国献石油”为代表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及爱厂如家的“麻袋毛精神”、求实创新的“矛盾乐精神”、为国分忧的“背山精神”和合力攻坚的“登天精神”四种精神和“严细实快”的工作作风为一体的“吉化精神”;还有一批勇闯无人区和禁区、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解决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问题,凭借自己力量解决老百姓“吃穿用”问题、国防问题、新材料问题为代表的“敢为人先”精神、“自立自强”精神。特别是在面对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石油和化工行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形成了具有新时代鲜明特点的“迎难而上、勇于拼搏、主动作为、甘于奉献”的行业抗疫精神,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展现了石化行业风采。这些精神和传承,既是“报国为党”初心的继承和升华,也是推动我们加快实现由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跨越的精神源泉,也必将激励我们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锚定奋斗目标、把握历史主动,推动行业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三是创新发展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化学工业是整个工业创新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进入后疫情时代,化学工业的技术创新,在市场需求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创新成果积累的共同推动下,正在出现或正在酝酿出现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我们行业发展,先后调研考察了我们行业的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神华宁煤集团、湖北兴发集团以及烟台万华化学公司。特别是在万华化学考察时,得知企业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直至自主创造的道路,成为行业领军者,总书记十分高兴地说:“回顾你们这个历程,一路走得很好,虽然是一个艰辛创业之路,但是很成功。之所以取得成功,我的一个体会就是走了自主创新之路。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就要有这么一股劲儿,正像屈原讲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朝着你们既定的目标奋勇直前。”这也充分说明创新在我们行业发展,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建设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的重要作用。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建党100周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行业内“十四五”规划中,我们分析指出,未来10年将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10年,也是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所为的关键10年。我们行业的发展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进程高度一致,发展内涵和要求高度统一,新阶段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动力。这将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考验。这种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考验主要体现在对行业创新能力的考验上,正如刘鹤副总理上个月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提到的,“我国经济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从“十四五”开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创新具有三个重大转变:
一是我们行业未来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新阶段。目前我国化学工业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国,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产业结构,无论是重大项目建设,还是技术创新能力,都已经成为世界化工大国和跨国公司关注的焦点。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世界化工大国和跨国公司都把中国作为主要的竞争对手。去年,巴斯夫和埃克森美孚都在中国投资100亿欧元和100亿美元,建设化工新材料和炼化一体化的独资项目,为什么要独资?他们的CEO明确告诉我,因为这些项目中都有一批他们独创的首次产业化的技术,为了保密他们必须独资。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靠买入高新技术,甚至合作开发高新技术的机会越来越少,技术创新特别是高端前沿技术创新必须要依靠我们自己,行业的技术创新将进入一个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新阶段。
二是我们行业未来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面向未来创新的新阶段。在向强国跨越的进程中,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行业的创新已经进入了不是如何追赶,而是如何领先于人的新阶段。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培育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将是一个更加艰巨、更加紧迫的任务。因为创造未来比拼命追赶对手更富有挑战性,成为行业领跑者比拼命追随者更有意义。
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新挑战:新能源的重构正进入“十月怀胎”的重要时刻,新材料的高端突破已经看到黎明曙光,低碳经济的转型已经向我们呼啸而来,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正在跨入“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纪元,精细化工的技术创新已经站在“分子设计”的精准时刻,化工技术的新突破同信息技术的新融合已经进入深度一体化的新阶段······,面向未来的创新,要求我们必须要对未来10年行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把握,行业发展战略的“前大灯”必须要比竞争对手照得更远,只有这样我们行业才能走出历史,迈向未来。
三是我们行业未来的发展,已经进入跨界协同创新的新阶段。面向未来的创新,特别是高端前沿技术的创新,必须要穿越“死亡之谷”和“达尔文之海”的风险,必须要突破组织、学科、技术和行业的界限,不同领域间的相互合作,交叉应用日益明显,跨界协同已成为未来创新的一大趋势。如2014年美国白宫颁布的《材料基因战略规划》,公布了九大关键材料研究领域的63个重点方向。这九大关键材料研究的领域是:一是人体组织与器官可再生生物活性材料、仿生材料、生物构造材料和生物系统新材料等生物材料,二是对能源、化工和药品等产业起关键作用的催化剂,三是树脂基复合材料,四是高温超导材料、自旋电子材料、磁性材料、巨磁阻材料、拓扑绝缘体等有关材料,五是电子和光材料,六是能源材料,七是轻质结构材料,八是机电子材料,九是聚合物。这九大关键材料的领域和组织都是跨界的、协同的,都是有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后越是高端、越是前沿的创新,就越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合作,跨界融合创新已经成为未来世界高端前沿创新的一大新趋势。
实践告诉我们,追随者喜欢走阻力最小的路,喜欢走最熟悉的路;创新者喜欢走最具挑战的路,喜欢走机会最多的路。在未来的发展中,在向强国跨越的征程中,我们一定要有超人的前瞻战略眼光,一定要有敢于走面向未来开拓之路的胆略勇气,对我们行业发展的现状、地位和前景有一个明确清醒的认识,一定要不断创造并把握不断出现的新机遇,为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跨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贡献行业力量。
百年奋斗充满艰辛,百年成就光耀千秋,感天动地。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百年产业发展历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阐释了产业精神的维系与促进产业生生不息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也必将进一步增强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性、自觉性。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秉承伟大产业精神,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我们就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我国化学工业先驱,著名化工实业家、科学家侯德榜先生长孙侯盛锽:侯德榜先生的三句话和三个故事
一是“国家要强,科技必须强”。1903年,侯德榜先生在福州英华书院学习,遇到外国工头欺凌中国劳工,而且耳闻美国旧金山种族主义大规模迫害华侨,参与罢课游行被开除,于是立志科技发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二是“范不离侯、侯不离范”。1921年,侯德榜《铁盐鞣革法》论文在美国发表,引起很大轰动,美国化学会、科学会都聘请他作会员。同年,实业家范旭东先生给他发出邀请信,热情洋溢的描述了他要打破西方国家对制碱垄断的理想,希望他可以回国帮助建设事业。经过慎重周密的考虑后,由于欣赏范旭东先生实业救国的精神,毅然决定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决定回国。两人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实业救国振兴中华,这种信念把两个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三是“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侯德榜说:“永利同仁苦战十年是为了振兴我国的民族工业,是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局,科学技术是属于全世界的。”侯德榜于1941年研发成功侯氏制碱法。尽管获得各种赞誉和荣誉,侯德榜始终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他说:“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
最后,我以范旭东先生创立、侯德榜先生亲自书写的四大信条寄语中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我们在精神上以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碳达峰与碳中和颠覆性创新
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30年,而发达国家约在20世纪90年代已达峰,距碳中和有60年。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能源和经济转型、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速度和力度,都比发达国家要大得多。
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未来40年的碳中和之路,对于我国而言不仅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的时代,也是化石能源向化石资源转变的时代,还是可再生能源飞速发展的时代。
碳达峰和碳中和要与我国经济发展同步进行,所以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必须早规划,稳步推进,建立相关行业的退出机制,避免造成大的冲击。还要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依靠大幅度、颠覆性科技创新,从初级产品生产转变为高附加值精细智能化产品的生产,而不是向金融业等虚体经济方向发展。
据估算,我国2060年人均GDP将突破5万美元大关,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而万元GDP能耗将低于目前发达国家水平,有望减少至0.05~0.1吨标煤,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3.73亿~47.46亿吨标煤。中国社会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8.6亿吨标煤,可见我国社会2060年总能耗相较于现阶段将有所下降。在最乐观的情景下,能耗总量将下降一半以上。
实现碳中和不仅要依靠能耗总量的下降,更要依靠能源结构的改良,去煤化是我国能源结构改良的关键。随着清洁能源和储能技术不断发展、智能电网不断完善,零碳电力必将逐步替代燃煤发电,成为未来能量供应主体。为解决零碳电力系统波动性大、稳定性差等问题,最需克服大规模储能问题。未来分布式能源与分布式储能的结合将成为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最终方案,以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燃料的火电厂仍将保有少量规模,以满足调峰与应急需求。
化石的资源化利用是指诸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再作为能源,而是作为原料或材料投入使用,并经由化学反应转化为非能源产品。化石资源化利用可使碳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转向下游产品而非排入大气环境,化石资源得以从能源结构中脱离,与碳排放解绑。我们必须从现在规划、替代、创新,做到渐进,与经济发展同步,使中国经济发展摆脱资源能源匮乏困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弘扬创新精神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今年5月,我参加全国科技“三会”,有幸在现场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甲醇制烯烃技术持续创新带动了我国煤制烯烃产业快速发展,深感自豪与荣耀。
长期以来,以石油制取烯烃是一种普遍的路径选择,但我国石油资源并不丰富,从煤化工等路径制取烯烃具有战略意义。 中科院大连化物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部署甲醇制烯烃的研究,我有幸在1990年正式加入研究团队,先后发展了三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并实现了工业化。相关研究至今也从未中断。回首甲醇制烯烃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立场,作为该技术的率先开拓者,感觉像一场跨越世纪的马拉松接力赛,要求我们不仅在战略方向保持长期定力,还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能力。2004~2006年,我们启动并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工艺技术试验,促进了我国新型原料多元化发展,获得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截至目前,甲醇制烯烃系列技术已累计许可31套工业装置,已投产的15套工业装置年产值约850亿元。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甲醇制烯烃技术开发和应用成功的案例提示我们,自主创新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成果大都需要长期努力,需要产学研合作,发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站在第二个百年目标和双碳目标的新起点,展望未来,我们化工人面临一系列全新的课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希望我们一起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找准定位,敢啃硬骨头,迎难而上、奋勇争先,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
中国石油石化百年产业辉煌。一百年来,中国的石油石化产业不仅为解决百姓的衣食住行贡献了力量,还贡献了石油精神。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深挖其蕴含的时代内涵,凝聚新时期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中国石化组建后提出的“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以及不久前提出的“为美好生活加油”,成为石化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石油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石油石化战线的传家宝,是石油石化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共同标杆,铁人不光是大庆的铁人,也是石油石化的铁人,还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为了更好地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中国石化设立了以“招聘有测评、入厂有教育、节点有仪式、培训有内容、使用有导向、身边有榜样、年度有考核”为主要内容的“七有机制”,让石油精神、石化传统落地生根。如何做好石油精神传承、石化传统弘扬,一是深化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二是进行系统化思考,丰富时代内涵;三是创新方式方法,推动落地实施;四是完善机制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学军:产业精神历久弥新值得传承
精神永驻,产业长兴。新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形成了相对自主、完备的产业体系,在服务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等各领域具有不可或缺的硬实力。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产业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彰显工业文化力量的产业精神,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文化动力。这既是巨大的产业财富,也是产业长兴的精神力量,历久弥新,值得持续传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今年6月4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下发了《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旨在传播工业文化,弘扬工业精神,培育工业旅游资源,发挥文化赋能作用,促进工业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学习国家的政策文件精神,我认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精神,与百年产业精神既一脉相承,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断创新发展。随着高质量发展新主题主线的确立,新时代产业精神,需要继续大力弘扬实业报国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同时也需要顺应时代变革和产业变迁,着重在自主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合作精神、开放包容精神等方面努力探索与实践,不断扩大新时代产业精神谱系,为我们产业争创世界一流、建设世界石化强国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动力源泉。
根据国家总体战略部署,结合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实际和客观需要,从今年初开始,中国化工报社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启动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尤其加大了以党建为统领的产业文化传播力量和文化传播阵地建设,受到行业内外广泛关注,得到相关机构和企业大力支持。
下一步,报社将与行业相关机构、优秀企业一起,继续高举石油和化工产业文化建设大旗,成立专业队伍,组织行业力量,开辟“年度特刊+专题特刊+融媒体日常引导、交流”平台,举办党建与产业文化论坛、研讨会、培训会、展览展示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大力推进石油和化工产业党建与文化建设,汇聚产业精神的磅礴力量,为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软实力支撑。
梅兰集团党委书记陈伟:实业报国是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核心
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被赋予怎样的内涵。我认为企业家精神,离不开4个词语:爱国、创新、诚信和责任,这都是企业家共同的特质与情怀,是企业家的独特基因。
爱国更多地体现在奉献精神,是将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员工的幸福结合在一起,要为国担当、为民解忧。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就是敢吃第一只螃蟹,做创新发展的探路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诚信守法是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人无信而不立,既要有契约精神,更要诚信守法经营,不要为眼前利益所困。责任担当是企业家的境界,要以人为本,为员工所想,不断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承担责任作出应有的贡献。
梅兰集团地处长江下游的苏中文化名城江苏省泰州市,自古有祥泰之州的美誉,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乡。梅兰集团成立于1958年,主要产品涵盖含氟新材料、含氟新型制冷剂、氯碱、甲烷氯化物以及含氟精细化学品等综合门类。
上世纪90年代,甲烷氯化物是市场的紧俏产品。当时国内无法生产,需要大量进口,而且产品价格高,国内用户不堪重负。梅兰集团勇于挑战,成立研发团队,抱定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向自主研发甲烷氯化物发起冲刺,先后尝试建设了300吨/年、3000吨/年研制装置,2000年自主开发出3万吨/年的生产装置,一次试车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梅兰集团没有忘记回馈社会,先后3次兼并3家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企业,解决了1000多名下岗员工生活就业问题,减轻了政府和社会负担。当时可以说我们的口粮也真的不多,这就是企业家的一种精神。
当前,梅兰集团正处在老厂区搬迁、新厂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形成了泰州、泰兴、九江三大生产基地。泰兴基地的重点是发展含氟产品,完善含氟产业链。九江基地,积极融入中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重点是基础化工产业布局。同时,我们还将加速优化整体产业结构,逐步降低氯碱产业占比,将含氟新材料、新型制冷剂及含氟精细化学品的占比逐步提升至80%,为梅兰百年发展提供战略保障。
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虎林:以实际行动传承百年产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白求恩精神等一系列宝贵精神。这些在艰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推动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实现向强起来的伟大跨越。
历经百年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也先后形成了实业报国精神、石油精神、吉化精神、敢为人先精神、自立自强精神、抗疫精神。这六种精神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谱系,产生于不同时代,却穿透时空,凝聚起支撑化工人从战火淬炼中起航,在道路探索中筑基,在改革开放中腾飞,在强国建设中逐梦的强大合力与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
青岛化工的百年发展历史,也是一部努力追求卓越的历史。特别是10年搬迁转型发展,海湾人用实际行动阐释了百年产业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强大力量。2010年启动的搬迁转型,对青岛海湾集团来说是一个转折性的蜕变,是墨守成规、简单复制、扩大再生产,还是打破传统开篇布新局。没有现成的经验和路径可以复制,必须作出抉择。秉承实业报国、敢为人先、自立自强的百年产业精神,我们将国企责任扛在肩上,与时代发展同步,与国家发展要求一致,积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搬迁伊始,青岛海湾集团董事长李明便提出,搬迁不是简单的位移,更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要站到世界化工产业的制高点,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围绕遵循国际化工行业发展规律,符合国家化工产业发展政策,把握发展契机,发挥区位优势三大指导方针,遵循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的四化理念,按照规划建设一体化、安全环保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仓储物流一体化、智能管理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战略开新篇、布新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到最好的原则,先后引进了一批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建成了一南一北2个现代化工园区,重构了海湾集团的生命曲线,实现了传统产业的不传统发展,蹚出了青岛化工的一条新路。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10年将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10年,将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考验。站在新的百年起点上,海湾集团将继续传承和发扬百年产业精神,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围绕补短板、增强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三篇文章对标国际国内领先企业,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向高端新材料领域不断延伸,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北京赛诺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岩岗:在“净水”中锤炼奉献与担当
在全国政协2021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赛诺水务一直坚定理想信念、不忘报国初心的爱国精神;追求卓越品质、不断探索拼搏的创新精神;敢于承担责任、不惧面对困难的担当精神;甘于岗位值守、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
赛诺水务伴随中国水业的发展逐渐成长起来。1993~2001年,赛诺引进美国技术,在贵州建成中国第一家年产160万平方米的反渗透膜合资企业,成为技术引进、孵化水处理工程技术的服务商;2003年率先采用双膜法工艺,应用于废水深度处理回用;2009年,引进清华大学国家重点“863”计划项目,在北京建成中国第一家热致相分离法(TIPS)中空纤维超/微滤膜技术,进行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工业化生产,期间成立北京赛诺膜技术有限公司,从此走上产品+技术的创新发展道路;2016年10月赛诺水务整体并入天壕环境,实现与资本对接,形成了技术+资本双轮驱动水处理全产业链。
一直以来,为工业企业量身定制符合工业企业自身需求的污废水处理及回用方案是赛诺水务重要的业务方向。经过多年经营,赛诺水务在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海水淡化及市政给水和污水处理与回用等业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经验及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在石油化工、钢铁、电力、市政等行业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的水处理示范项目,为客户提供整体系统设计、系统集成、供货安装、系统调试运行以及配套技术服务。
凭借20多年的研发历史,赛诺水务依托3000多平方米的水处理和膜装配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获得300多项授权专利、5项省部级科技奖项和4项国家级科研课题。
作为国内领先的国际化水务企业,赛诺水务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先进的水务技术平台。多年来,赛诺水务秉承初心,潜心研发,面对不断严苛的饮用水行业标准,凭借国际领先的研发实力,持续推出创新的水处理技术、产品及工艺、环境工程服务,实现了以膜为引领、以水技术作为支撑、以环境工程服务作为依托的多维创新经营模式,逐渐形成了三大竞争力:即TIPS热致相制备PVDF超滤膜技术、以膜为核心的系列化产品和装备、以膜为核心的水处理综合工程技术服务。
立足新时代产业精神,赛诺水务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研发全球领先的膜产品和净水技术,打造世界知名的中国民族品牌”为己任,心无旁骛做好赛诺的产品和技术,持续创新、奉献担当、实业报国。
兴发集团党委办公室主任李美辉:猴子包精神铸就兴发力量之魂
兴发集团是湖北省兴山县属国有企业,也是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和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迁建企业,位居中国企业500强465位、湖北企业100强19位。
上世纪70年代,兴山县举全县之力开工建设猴子包水电站,全县18万人民凑分分钱吃洋芋果睡棒棒床。经过8年奋战,建成装机8200万千瓦的猴子包电站,兴发集团自此孕育而生。
40多年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猴子包精神融入到每个兴发人的血脉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兴发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也铸就了兴发集团砥砺前行的精神。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定,兴发集团的前身兴山化工厂原址位于三峡水库淹没线以下,为了国家、为了三峡、为了企业,兴发集团自筹资金提前5年完成搬迁。兴发集团也不断地从顾全大局、舍己为公的三峡移民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迈向新的征程。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经济带发展时,首站就来到了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详细了解企业转型升级、沿江生态修复等情况,对兴发集团在沿江化工企业中率先行动带头搬、主动改、加快转给予了充分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在现场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下规矩,长江经济带建设要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搞大的发展,而是要科学的发展、有序的发展。对于长江来讲,第一位的是要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3年多来,兴发集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组织优势,高举红色旗帜,激发红色动力,坚持政治定力,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全面推动关停、转型、搬迁、治污、复绿五大工程,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用实际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共抓长江大保护精神,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统一。
不忘初心使命,永葆家国情怀。未来几年,兴发集团将牢记总书记嘱托,进一步坚定绿色发展方向不动摇,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争做长江大保护的推动者和绿色转型发展的引领者,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精细化工企业,扛起民族工业的脊梁。发展的道路定是布满荆棘与坎坷,但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果敢开明的兴发人,一定会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书写新的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