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甲醇行业生产技术创新发展成绩显著
已有人阅读此文 - -7月21日,2021年中国氮肥、甲醇技术大会在山西晋城召开,会议旨在梳理一年来行业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探讨技术创新重点,解读有关政策标准,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推进“十四五”规划贯彻落实。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指出,2020年一年以来,氮肥、甲醇行业在生产和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原料结构进一步优化。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截止2020年底,以烟煤、褐煤为原料的新型煤气化合成氨产能3078万吨/年,占总产能的46.1%,同比增加了5.3%;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的间歇煤气化合成氨产能1944万吨/年,首次降至2000万吨/年以下,占比不到总量的三分之一,同比降低了10.5%。甲醇行业以煤为主要原料的特点更为突出,2020年煤制甲醇产能7070万吨/年,占总量的77.3%,同比增加4.3%。单醇产能8533万吨/年,同比增加4.5%,联醇产能608万吨/年,同比降低26.7%。
装置大型化、产业集中化趋势明显。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截止2020年底,我国合成氨生产企业210家,其中规模在50万吨/年及以上的合成氨产能2811万吨/年,占总量的42%,与去年基本持平;规模在30-50万吨/年的合成氨产能2454万吨/年,同比增加0.4%。规模在50万吨/年及以上的尿素产能5447万吨/年,占比82.1%,同比增加3.3%。与氮肥行业相似,甲醇行业大型装置产能占比更为突出,规模100万吨/年及以上产能3790万吨/年,占比41.5%,同比增加19.8%,规模30万吨/年以下的中小型装置比例逐渐减少。同时,氮肥、甲醇行业原料资源地生产优势也十分凸显,企业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区,其中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四省份,2020年合成氨产能共2700万吨/年,占总量40%;西北地区2020年甲醇产能4839万吨/年,占总量53%。
国产化技术竞争力显著提高。顾宗勤介绍说,氮肥、甲醇行业一直致力于技术设备国产化,助力我国由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跨越。在煤气化技术方面,国产新型煤气化技术的竞争力大幅提升。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截止2020年底,采用航天粉煤气化技术生产合成氨产量约占干煤粉合成氨总量65%以上;采用多喷嘴、多元料浆及晋华炉气化技术的合成氨产量约占水煤浆气化合成氨总量80%以上。在国产化技术创新方面,单炉日处理煤4000吨级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已成功投运,日投煤量3500吨级、压力6.5MPa、半废锅+激冷流程航天超大型气化示范项目即将投运;正在研发的第四代晋华炉技术,可首次应用于日投煤量3000吨级工业示范装置的全热回收。同时,科林炉取得了工业化项目的推广应用;常压/低压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也应用到固定床常压煤气化合成氨企业的改造中。
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顾宗勤认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全行业始终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手段,持续解决行业绿色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十三五”期间,全行业吨氨产品综合能耗下降5%;COD、氨氮和总氮排放量下降约40%;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约35%。
近几年,部分常压间歇固定床煤气化企业因存在含酚氰氨等污染物的废气排放被要求限产停产,甚至退出。2019年起至今,河北东光化工合成氨示范装置“常压间歇固定床造气循环水挥发性污染物治理技术”成功开发并运行,实现了造气循环水系统含酚氰氨大气污染物的“零排放”,彻底解决了困扰行业生存的安全环保难题。
此外,博大实地、湖北三宁、安徽金禾等多家氮肥企业入选国家第五批绿色制造绿色工厂名单,为行业绿色发展树立了标杆,为行业绿色工厂创建积累了宝贵经验。
“互联网+”建设加速推进。顾宗勤介绍说,由氮肥协会牵头制定的《化肥产品追溯系统要求》行业标准正处于报批阶段,标准实施后将实现假冒伪劣化肥产品信息互联互通,为规范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顾宗勤指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石化行业应用服务平台)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由氮肥协会、晋煤集团、晋煤中能等七家单位组成的联合体积极推动平台建设,目前已做好软件、硬件搭建,正处于企业注册和系统解析的验证阶段,建成后能够实现工业大数据的共享和集成应用,加速推动传统化肥行业向工业信息化领域的发展。“5G+工业互联网”技术在行业内逐渐推广应用,湖北三宁公司乙二醇项目应用非常成功,是生产企业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的代表,值得全行业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