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手推进融合创新
搜料网资讯: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大学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上,范维澄、苏义脑、袁士义、吴锋、孙金声、徐春明、李宁、任其龙8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到场为创新联合体站台。那么,创新联合体的看点是什么?将采取怎样的模式?如何真正达到创新的目的?如何确保联合体成果的有形化呢?
看点:打造全新攻关模式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焦方正表示,创新联合体是一种全新的攻关组织模式,不是通常的甲乙方关系,也不是简单的交卷式管理。它有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在国家油气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上肩负着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有共同的目标,攻关项目来自生产实践和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有共同的任务,企业和大学要一起把任务完成好,不是简单的甲乙方关系。它需要一体化参研,大学和企业的研究要一体;需要一体化融合,取得成果共同分享,遇到问题共同研究;需要一体化人才培养,大学的人才到企业去积累现场经验,企业的人才到大学去学习前沿新知识新理论。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表示,创新联合体是汇聚多元、开放共享的平台,双方将共同成立管理委员会,并进行分工管理。创新联合体将围绕中国石油发展战略需求,打造开放高效的创新组织,突破不同单位、不同条线之间的壁垒,构建多学科、多层次的人员交流渠道,助力创新联合体尽快度过磨合发展期,进入成果产出期。联合体还将积极探索创新联合体管理体制,完善组织架构,成立专门机构,遴选专人负责创新联合体管委会办公室的日常运行,主动做好管理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
模式:优势互补联合攻关
常州大学校长蒋军成在对创新联合体的意义、实施方式和管理制度进行阐述时表示,创新联合体的成立既是顺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实践,也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举措,更是深化校企战略合作的重要载体。
当前石油行业领域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还存在短板,如部分高端材料、关键装备、核心部件或多或少依赖国外,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关键核心技术无一不是复杂综合性技术,仅靠一个创新主体单打独斗是不够的,通过组织创新、优势互补、联合攻关的方式组建创新联合体,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必然选择。
创新联合体将重点围绕中石油主营业务领域当前急迫需要、长远需求,特别是针对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清洁高效炼油产品生产、化工高端新产品、新能源等重大技术难题,聚焦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炼化转型升级、油气设施安全、绿色低碳等核心技术攻关。
创新联合体将由中石油科技管理部牵头组织、常州大学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中石油下属科研院所、公司共同参与。创新联合体下设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联合体办公室、联合创新中心等机构。此外,创新联合体将依托常州大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石油和化工行业创新平台,以科技合作项目为载体,组建8个联合创新中心。
创新联合体的运行机制是采用实体化运行的方式,遵循“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的原则,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协同创新原则,建立创新联合体协同管理机制,包括联合议事规则、综合考评机制、经费协同管理机制、首席科学家制的团队协同创新模式以及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对外交流与对接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等。
目的:把技术成果“落在地上”
陈群表示,常州大学要做这个项目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要尽力消除现有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弊端。科技创新有很多层面,基础层面主要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是高校所擅长的。高校探索的是高端、未知的科学知识,但是只发现问题还不是最主要的,最终是要解决应用中的问题,所以高校还要把技术成果“落在地上”。
“然而,高校基础研究难以落地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生产过程或者将技术产业化的条件。常州大学和中国石油成立创新联合体,就是要破除陈旧的体制机制,尊重未来科技的进步,让高校、企业和产业都有更大的发展。”陈群强调,虽然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是要实现真正的融合创新也并非易事。目前创新联合体初步的约定是:企业出钱,高校出人、出智力。今后双方还要对创新联合体进行新的探索,不断给其放权,确保创新技术的开发。
“常州大学擅长化工前沿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国石油要往高端化方向发展,而且擅长产品产业化及市场运作,企业出题目我们做题,技术转化的时候大家一起转化,双方可谓珠联璧合。”陈群说,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制度突破,创新联合体的最终目的是要确保研究成果的落地,要让成果有形化,要避免“两张皮”。而要确保技术成果成功产业化,就要落实到示范项目、示范装置上,而且一定要产出有形的产品和经济效益。高校的作用是引领行业,为所在行业和相关企业提供智力支撑,解决关键共性问题,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这也是打造创新联合体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