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器人产业三大隐忧-泡沫 限制 低端
搜料网资讯:
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机器人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关键支撑设备,发展潜力巨大。今年4月,国家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要取得重大突破,实现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
我国机器人产业浮现出三大隐忧
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利好下,国内机器人市场迅速升温,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已达6.8万台,占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连续3年位居全球市场首位。业界预计,未来1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总规模将达6000亿元。
但是,在行业与市场一片红火的背后,机器人产业无序发展的各种问题也开始逐渐显露,浮现出三大隐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谨防产业泡沫化。据统计,目前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机器人及关键零组件列为发展重点。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40个,并且还不包括处于筹备中的园区数量;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达到1000余家,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超过100家。机器人企业俨然成了各地政府的座上宾,不管当地有没有发展条件,都在资金、土地和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导致机器人产业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此外,由上市公司牵头组建或参与的机器人产业投资、并购基金也在不断增多,其中不乏一些靠炒作概念牟利的公司。
二是突破核心技术限制。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制造,是一件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硬件、软件、算法、应用等多个领域。其中,最核心的部件是伺服电机、减速器和控制器。目前,在机器人的成本构成中,大约是这么一个比例:减速器35%,伺服电机20%,控制器15%,机械加工本体15%,其余的15%主要是应用。而我国制造机器人所需的关键零部件,进口占了相当高的比例:减速器80%至90%,伺服电机60%至70%,控制器40%至50%,使得国内企业不得不以高出国外近3倍的价格购买减速器,近2倍的价格购买伺服电机,导致国产机器人的制造成本普遍较高,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不容乐观。
三是避免高端产业低端化。整个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上、中、下游分别为零部件、本体和集成,而我国企业大多仍集中在集成端,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产品也主要集中在三轴、四轴的中低端机器人领域。相对复杂的多关节机器人,尤其是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国外公司仍然占据国内市场90%以上的份额。在机器人这个高端产业,我们却被锁定在低端环节,利润也主要被国外企业拿走,国内大多数企业只是赚了点加工费。而且,越是这样,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就越严重,也极易陷入低端价格战的泥潭。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面对蓬勃发展的机器人产业,我们尤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提早预判可能出现的情况,切实从规划、制度、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切实帮助和支持企业研发核心技术、打造知名品牌,推动机器人产业行稳致远,健康发展。
|